1.OSI七层网络协议: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2.TCP/IP四层网络协议: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
3.数据链路层特点:数据帧封装、数据校验(crc、奇偶校验块)、数据透明技术,即采用转义字符隔离数据帧首尾标签,如有数据错误直接舍弃,不会恢复
4.物理层:物理介质:光纤、铜线、激光等等,实际传输高低电平(比特流)
5.IP协议:解决了虚拟网络通信链路的问题,使用时无需关心数据传输路径。
ip协议数据报为至少包含五层(每层四个字节)的首部信息加上ip数据,所以IP协议数据报至少二十个字节
6.ARP协议与RARP协议: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将网络层32位ip地址转为数据链路层48位MAC地址
ARP缓存表:使用arp -a 查看,动态刷新
7.ABC三类ip地址划分:ip地址32位(网络号+主机号)
网络号 主机号
- A 0开头8位 24位
- B 10开头16位(最小128) 16位
- C 110 开头24位(最小192) 8位
特殊的主机号 - 主机号都是0,表示当前网络段,不可分配为特定主机,如1.0.0.0
- 主机号都是1,表示广播地址,向当前网络段所有主机发消息,如1.255.255.255
划分子网,将网段细分,防止浪费
ip地址=网络号+子网号+主机号
8.子网掩码(32位,由连续的1和0组成,网络号个数个1+主机号个数个0)
所以ABC三类地址子网掩码分别为:255.0.0.0、 255.255.0.0、 255.255.255.0
由于子网的出现导致网段太多,为了更快地判断某个Ip属于哪个网段,就提出了子网掩码,通过ip与子网掩码做与运算可以快速确定,该ip的子网号
9.无分类编址:CIRD:没有ABC分类和子网概念,就是网络前缀+主机号
斜线记法:172.31.15.55/16,表示网络前缀为前16个即172.31.0.0
10.网卡的工作模式
- 混杂模式:接受所有进过网卡设备的数据
- 非混杂模式:接受目的地址的数据
11.网络地址转换技术NAT - ip地址分为:内网地址和外网地址(全球公网唯一)
内网地址也分ABC三类,
A类:10.0.0.0~10.255.255.255
B类:172.16.0.0~172.31.255.255
C类:192.168.0.0~192.168.255.255
问题:内网多个设备使用同一个外网IP请求外网服务,外部怎么知道是哪个具体的设备?
答:通过端口号来区别具体设备,一个公网ip无数个端口,而NAT技术就是进行这种转换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