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用在教育圈里特妙,不是因为用这个喻学生有个“桃李满天下”,而是因为有个触动我的“桃李不言”。
从每年的职称考核表的填写,我学会了尽情地赞美自己而不脸红;从每年制作翻新学校宣传资料和赶写各类汇报材料里,学会了作假而大言不惭;从微信朋友圈的每天秀和对点赞量的期待中,学会了将装扮了的自己放到别人的生活里而洋洋自得。
古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我们笑古人幼稚,现代传播理论让我们生怕漏了什么。商业广告意识,竞争意识,让我们把车间都摆在了大街上和媒体的镜头前,直播,热炒,哪怕是成为丑星也奋不顾身。
教育也早已沦陷。早没有了读书人的那份矜持,更少见了被人讥笑的清高,大家习惯了大言不惭。学校办学成绩的自我宣传从校内走到了大街,走到了车站码头,走到了刊物的封面封底,走到了镜头前。为了扩大宣传,许多学校挖空心思寻找和制作博人眼球的亮点与特色。为了迎合上级检查,做资料胜过做工作。教师也按捺不住,为排名和业绩把教学变成了应试;为好评课堂上只求热闹不顾实效,只顾成绩好的,不顾学习困难的;公开课里那些为讨好听课者的精彩表演,还有假教案、假论文、假读书,都让人感受得到他们教书不是为了学生,是为了给自己贴金;他们所做的努力好像就是为了闹出点动静,就是为了给人看。
然而,教育毕竟不是商场,教育更不是为了推销商品。教育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个性的个体人。现代文明关于教育的描述,如教育即生活,教育即保护,教育即爱等,都是基于这个伟大的人。教育改革所前进的每一步也都是在向人的靠近。
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尊重人的教育。对人的尊重,首先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是不把学生的成长作为自己求取功名的工具。就是尊重学生的现状,既能接纳能力强、成绩好的,也能接纳有缺陷、成绩差的,然后静静地陪伴他们的成长。甚至还应该尽量在喧嚣的功利环境里,为他们围一片宁静的天地,庇护他们的理想,让他们自由成长。
健康的教育有许多特征,但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应该是安静。安静就是淡化政绩观,把盯住上级、盯住社会的目光收回来,放到每一个学生最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上,放到能关照到他们的生理或心理的变化上,放到创设呵护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上。安静的教育,就是少一点运动式的折腾,少一点道具式的表演;就是少一点鼓噪,少一点评比,少一点宣传。就是少一点红色,多一点绿和蓝。就是让孩子们能慢慢的、静静的欣赏每个渐渐醒来的清晨和每个渐渐坠落的黄昏,在老师和同学陪伴中,在阅读与讨论中,在书声与歌声中度过每一个渐渐长大的日子。
当然,学校也需要生存,教师也需要世俗的生活,教育不可能完全游离于社会之外。社会功利而喧嚣,要教育安静下来是困难的,但尊重学生的人格,少拿学生的成长甚至痛苦来炫耀教育之功,不把学生作为自己谋取功名的工具,这应当是做人的底线。
有一位叫“徽州小子”的网友,在茅卫东老师主持的微信群“教育自由谈”里有一段留言深深打动着我:“能展示的教育都是伪教育,因为它别有目的;讲排场的教育都是假教育,因为它没有个体;重名次的教育都是黑教育,因为它要干掉你;需颁奖的教育都是疯教育,因为它只是嫁衣。”
教育,千万别用不要脸为自己长脸。即使希望得到别人的注目,也要学那桃李,把心思放在开花结果上,在不言中下自成蹊。
在敲出这些文字后,满屏都是对赣州四中刘校长跳楼的感慨。我想,如果刘校长对别人或组织加在自己头上的光环看得淡然一些,把紧盯着风云变幻着的上级评价的目光,收回到他爱的学生和教育本身上更多一点,也许他就能看到五年坐在校门口朗读经典的荒诞,会看到亲自扫厕所的不经。那今天,他的生命也许会有另一种结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