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阿卡,给我讲了前几天她的一小段经历和心路历程,让我嘘唏不已。
周末的时候父亲节,阿卡打电话给她爸爸,表白了几句。她说看到她爸抬手去揉眼睛,心里想:就当他被我感动哭了吧。
阿卡的剖白:
爸爸,我曾经表达过对你的不满。但这不代表你是个不成功的父亲。
爸爸,你不需要完美。你已经尽你所能地履行了、正在履行着父亲的职责。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不好、做不到的事情。作为孩子的我,不应该强求,作为你自己更不需要。
爸爸,很遗憾,我在近几年里才意识到,你在“爸爸”这个人群里,高出及格线和平均值很多。
爸爸,很遗憾,我和你一样,习惯了去表达和强调自己的期望,而不是已经拥有的、值得庆祝的那部分。
……
有一种说法:在65岁/重大疾病/重大事件以后,人们倾向于回顾和反思自己的这一生,很容易对自己进行否定、批判,甚至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是啊,类似于“职业倦怠”,“人生倦怠”同样屡见不鲜。
阿卡说:我很久没有担当“小棉袄”的角色了,如果爸爸需要,我会再三地向他重复:爸爸,在我眼里,在我心里,你是一个好父亲。
让我嘘唏的,不只是阿卡表白的这个环节。
多年前,同样是这个爸爸、这个女儿,阿卡曾经跳着脚地指责父亲,嚷嚷着:断绝父女关系,老死不相往来……
多年过去了,父亲老去的速度不能被阻挡,而阿卡也意识到:她一时激愤的话语,深深地刺痛了父亲。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次、反复地噬咬着他的内心。
所以,才有了近年来的乖乖小棉袄阿卡。
家里面,在遇到磕碰、发生冲突时,人们或漠视规避,或一发而不可收拾……
当沟通与表达,能够走入对方的心里,进而引发改变,带来能量和爱的流动时,一切都不同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2192485/704114f258603283.png)
当然,同样有把双方越推越远,隔阂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的沟通——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宁愿选择忍耐,避免矛盾爆发,避免改变。
仁者见仁,没有对错。
只是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管是当下,还是10年后,百年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