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家长提问:一岁九个月的女宝宝,喜欢动手打人,打人后又会马上道歉,跟她讲道理,答应之后就会忘记。请问这个问题应该怎么来引导呢?
19个月的宝宝已经有了好奇心,开始有了独立思维、简单的模仿行为和学习能力了。TA们对周围的一切事情都非常地感兴趣,会下意识地学习家长的所做所为去做事。遇到某一件事情,家长怎样去做,TA也会学着家长的样子去做某件事,在TA们的脑海里还没有对与错的概念。TA们也不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去做,什么事情不能去做,只是盲目或者凭着自己的思维去做,并不能分清事情的对与错。
TA们照着家长的样子学会走路,照着家长的样子学会吃饭,照着家长的样子玩游戏、玩积木、和其他家庭成员一起沟通等等。如果在这个家庭或者邻居中有人说话喜欢指手画脚,见面时为表示热情喜欢拍拍彼此肩膀,甚至在生活中因为发生矛盾出现打人、吓人等现象,这些场景都会给孩子们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动手打人的场景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
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脑海里动手打人或者拍对方的肩膀是在向他人示好。当然在他们和小朋友抢玩具时,他们也会因为占有欲而动手去打人。这些动作完全是出于他们脑海里的即刻反应,他们也不知道这样做是对还是错,只为了能够拿到想要的玩具,而不去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于是就发生了孩子喜欢动手打人的现象。
解决方法
1、不要用肢体动作解决家庭矛盾,不给孩子做负面的教师。家庭成员在处理各种事务时难免发生矛盾,发生矛盾情绪激动时,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甚至产生肢体碰撞,这样会吓到孩子,使孩子没有安全感。更为重要的是做了错误的示范,给孩子一种“打人”等动作是解决矛盾方法的错觉。
2、在公共场合,如遇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动手时,应立即制止,了解孩子动手打人的原因,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并给被打的孩子当场道歉。尽可能在现场给宝宝示范应该怎样去做,耐心反复地去告诉孩子哪个是对的、哪个是不对的。
3、孩子做对了事情,家长一定要给予具体的肯定,而不是敷衍潦草地说“你真棒!”,让TA知道某些事情这样做就对了,让孩子有迹可循,给TA自信心以及成就感。
4、通过给孩子讲故事、读绘本传达爱心故事,故事中避免打人的内容,尽可能强调友爱、和睦相处、相互帮助的思想。在家中玩耍时进行一些场景游戏,帮助孩子分清是非曲折,并找出孩子的不足之处,告诉TA如何改进。
5、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切行为。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一点一滴以身作则,孩子的这些小毛病就会在示范作用下得到慢慢改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