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因是子静坐法|如何在在纷纷扰扰中保持本心澄明?

因是子静坐法|如何在在纷纷扰扰中保持本心澄明?

作者: 晋十 | 来源:发表于2019-01-09 09:50 被阅读1次

    宇宙自140亿年前的大爆炸之后就在不断地膨胀;地球自40亿年前诞生后便不停地转动;而我们人类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地球的转动而运动,即使在睡眠时,心脏的跳动也绝不会停止。

    如此说来,宇宙间充满着“动”,哪里又有“静”的时侯?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的很明白,静与动不过是相对的概念罢了。例如我们上四十分钟的课,休息十分钟,这休息就是静。不过这种静不是身心一致的,有时候身体虽然在休息,但心中却是在胡思乱想,这就是身心的矛盾。

    世间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不是相对的,正如《道德经》中所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可见我们所处的内外环境,一举一动,没有一处不是相对的,也就没有一件不是矛盾的。所以修行其实就是使得身心清静,不含私意,能够凭良知的指导,去把遇到的矛盾调和,这是静坐的基本价值。

    前面简单讲了静坐的基本价值,现给大家推荐一种在国内外广泛流传的蒋氏“因是子静坐法”。

    第一节 调饮食

    既有此身,不可无饮食以滋养之。饮食入胃,经消化后,变为糜粥状,入于小肠再为乳状,为血管所吸收,变成血液,滋养全身。故饮食与生命有重大关系。

    然食若过多,则胃中不能尽量消化,反须将不消化之物,排泄于体外,是使胃肠加倍工作。结果必气急身满,坐不得安。又食若过少,则有营养不足,身体衰弱之虑,亦于静坐不宜。故饮食务必调匀。

    吾人之习惯,大概病在多食。故遇进食后,觉胃中微有饱感,即宜停止。古人云“食欲常少”,其言实有至理。又食物不宜浓厚,能素食最佳,静坐宜在早晨空腹时,平常亦应于食后二小时方可入坐。

    第二节 调睡眠

    吾人劳力劳心后,必有休息,以恢复其体力。睡眠是休息之最久长者。常人以睡眠八小吋为度,过多则心神昏昧,于静坐最不宜。若过少,则体力不得恢复,心神虚恍,亦属不宜。

    故睡亦须有定时,有节制,则神气清明,可以入道。若静坐功候渐深者,则半夜醒后,即可起坐。坐后不再睡,固最妙,若觉未足再为假寐,亦可。如静坐功候加深,坐时加久,则睡眠之时,可渐渐减少,故有终年以坐代睡者。此非可勉强学步,终以调节睡眠,使不过多过少,乃为合理。

    第三节 调伏三毒

    何谓三毒?贪欲、瞋恚、愚痴是也。此三者,吾人自有生以俱来。一切烦恼,由之而生,故亦称根本烦恼,为修道之大障碍,故必须调伏之。

    1、贪欲

    吾人托父母之欲爱而投胎而成身,投胎成身之后,又复数行淫欲,为未来世投胎成身之因。于是死死生生,相续不已。可见淫欲为生死根本,不断淫欲,终不能超出生死大海也。修道之人,欲了脱生死,不可不先断淫欲。苟不能骤断,亦须自有节制,渐渐调伏之。纵欲之患如飞蛾赴火,必至焚身,可不惧哉!

    2、瞋恚

    恚由贪欲而起。吾人遇可欲之物,必欲得之。得之则喜,不得则嗔。瞋恚不已,必至斗争仇杀。自古至今,杀戮罪恶,相寻不穷。推其起源,不过一人、数人一念之瞋为之导线。瞋恚之毒,可胜言哉。

    3、愚痴

    愚痴亦名无明。一切众生,皆具清净真心。此心本如明镜,具无量功德。自无始以来,为妄想蔽覆,遂生妄执,种种颠倒,故云无明。于是造作罪业,长沦生死,如盲人独行于黑夜之中,永不见日。愚痴之毒,又为贪与嗔之根本也。

    第四节 调身

    何谓调身?即使身体之姿势,常常调和是也。调身者于坐前、坐时、坐后皆当注意。

    坐前如平常之行、住、进、止,均宜安详,不可有粗暴举动。若举动偶粗,则气亦随之而粗,心意浮动,必难于入静。故于未坐前,应预先调和之,是为坐前调身之法。

    至于坐时,或在床上,或特制坐凳,于此解衣宽带,从容安坐。次当安置两足,若用单盘(亦名半趺),则以左脚小腿曲置右股上,牵之近身,令左脚指略与右股齐,右脚指略与左股齐。

    双盘静坐

    若用双盘(亦名全趺),则更宜将右脚小腿引上交加于左股,使两延向上。若年长之人,并单盘穴不能者,则用两小腿向后交叉于两股下亦可。次安置两手,以左掌之背,于右掌之面,贴近小腹之前,轻放于腿上,然后向左右摇动其身七八次,即端正其身,令脊骨勿曲勿挺。次正头颈,令鼻与脐如垂直线裾对,不低不昂。次开口吐腹中秽气,吐毕,即以舌抵上腭,由口鼻徐徐吸入清洁之气。如是三次或五次七次,多寡听各人之便。次当闭口,唇齿相著,舌抵上腭。次当轻闭两眼,正身端坐,俨如磐石兀然不动。坐久,微觉身体或有偏曲低昂不正者,当随时矫正之。是为坐时调身之法。

    若静坐毕,应开口吐气数次。然后微微摇动其身,次动肩胛及头颈。次徐徐舒放两于两足。次以两大指背,相合搓热,摩擦两目,然后开眼。次以指背擦鼻,擦两耳轮。次以两手掌搓热,遍摩头部及腹背手足使全身皆遍。坐时血沝流通,身必发汗,待汗稍敛方可随意动作。是为坐后调身之法。

    第五节 调息

    鼻中之气,一呼一吸,名之为息。静坐入手最重要之功夫,即在调息。

    昔人谓息有四相:一,风相。二,喘相。三,气相。四,息相。鼻中之气出入时,觉有声音者,名为风相。出入虽能无声而急促不通利者,名为喘相。出入虽能无声,亦能不急促,而不能静细者,名为气相。平常之人,鲜有不犯此三者,此则息之不调和也。

    若既能无声,亦不急促,亦不粗浮,虽极静之时,自已不觉鼻息之出入者,名为息相,此则息之调和者也。故于平常时,亦应知注意,是为坐前调息之法。

    若入坐之时,觉有不调之三相,即心不能安定,宜善调之。务令鼻息出入,极缓极微,长短均匀。小可用数息法数时,或数出息,或数入息,从第一息数至第十毕,再从第一息数起。若未数至十,因心想他事,至于中断,即再从第一息数起。如此循环,久之纯熟,自然能令息调和。是为坐时调息之法。

    因调息之故,血脉流通,周身温热。故于坐毕,宜开口吐气,必等体中温热低减,恢复平常原状后,方可随意动作。是为坐后调息之法。

    第六节 调心

    吾人自有生以来,即系妄心用事。所谓意马心猿,极不易调。静坐之究竞功夫,却在妄心之能调伏与否耳。人之动作,不外行住坐卧,所谓四威仪也。未入坐时,除卧以外,即是行与住二威仪。当于此二者常常加功,一言一动,总须检束吾心,勿令散想,久久自易凋伏。是为坐前调心之法。

    至于坐时,每有二种景象:一者心中散乱,支持不定。二者心中昏沉,易致瞌睡。大几初坐时,每患散乱。坐稍久妄念较少时,即患昏沉,此用功人之通病也。

    治散乱之病,当将一切放下,祝我身亦如外物搁在一边,不去管他。专心一念,存想脐间,自能徐徐安定。

    治昏沉之病,可注意鼻端,令心向上,使精神振作。大概晚间静坐,因昼间劳倦,易致昏沉。早晨静坐,则可免此患。

    又用前之数息方法,从一至十,务使不乱,久久习熟,心息相依,则散乱、昏沉二病皆免。是为坐时调心之法。

    静坐将毕,亦当随时调伏妄心,不可听其胡思乱想。若不坐时,亦能如坐时之心志静定,则成功不远矣。是为坐后调心之法。

    以上调身、调息、调心三法,实际系同时并用。不过为文字上记述便利起见,分作三节,读者宜善体之。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

    公众号:杂文趣事,微信号:QQ81242270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因是子静坐法|如何在在纷纷扰扰中保持本心澄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vlw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