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的鼓励咨询课中,帮一位妈妈做了她价值观的梳理。其中,在谈及孩子的时候,妈妈想到了小时候,她的妈妈不高兴时,常常对她说:你好烦。
也许她的妈妈只是太忙碌,太焦急,“你好烦”这句话表达的只是一些情绪。但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感受是最敏锐的,却会做出受伤的解释。她把妈妈情绪解读为:妈妈觉得我烦,妈妈是不爱我吗?
所以在课程中,当我问及她对孩子看法时,她回答道:孩子很烦人。这种内心潜在的想法,对她的影响就是结婚后迟迟不生孩子。拖到比较晚的年龄才生下自己的女儿。
幸运的是,这位妈妈有了孩子后一直在学习家庭教育,并且专注于自我成长。虽然偶尔会觉得烦,但大部分情况都在努力尽妈妈的责任。
之前也遇到另外一位妈妈,有着类似的成长经历,但她没有持续学习探索原因,一直以来都特别烦她自己的孩子,总看着不顺眼,学了很多的养育技巧总是没有作用。后来探索才发现,原来她的成长经历中是因为她曾经是那个常常被嫌弃的孩子。
所谓自我探索,不过是把我们未曾意识到的,但确实影响我们的某些信念挖掘出来,并进行更新。最近探索的妈妈,在觉察到自己的信仰后,与孩子的相处平和喜悦和时刻慢慢多了起来。
最后,这样的故事给我们的家庭教育什么启发呢?
孩子往往会对妈妈的情绪做出自己的解读,所以作为妈妈,作为成人,需要谨慎表达自己的情绪才不至于让弱小的孩子,因为错误解读而受伤。
比如,孩子的某个行为让我们觉得很烦,不能因此就否定这个人,如果对他说:你好烦。这样的语言中有太多的不满,嫌弃,否定的就是这个人。
换一个表达方式,只说孩子的行为带给自己的一些感受:当你不断过来问我为什么时候,我的工作中断了,这让我感觉很烦躁。
当然也有家长有疑问,孩子真那么脆弱吗?其实,在亲子关系融洽的时候,语言的杀伤力可能没有那么强。但是亲子关系不太好的家庭,不恰当的语言确实容易让孩子受伤。
总之,自我探索梳理的是自己过往的成长经历,最后依然回到自己现在的家庭中,带着发自内心的同理心,觉察力去陪伴孩子,陪伴家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