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历尽千帆,归来仍是您的少年

历尽千帆,归来仍是您的少年

作者: 水煮莲花 | 来源:发表于2020-12-08 14:48 被阅读0次

    当年从生物课本里读到“植物活化石”银杏介绍时,欣喜的发现校园内里就有一棵,虽然母校地处丘陵湘东的农村,周边不乏布满绿植的青山,但银杏无论如何都算稀有。授课的老师颇为骄傲,我们也自然而然的对它心生景仰,何况它就长在我们校园里,虽然只是一棵,也并不粗壮,但终归能在分明的秋季里,用它独特的色调与气质,点缀我们曾经放纵嬉戏的课间,拾起一片金灿落叶,小心翼翼的夹在课本里,制成简易的标本,也烙印在心上,任时光荏苒,虽叶色泛黄,脉络却愈发清晰。屈指算来,我们已经离开母校快30年了。
    时间拨回到1991-1993年,母校正中间的礼堂自然是印象最深刻的,红砖尖顶,庄严肃穆,两边各整齐的排列着两栋教学楼,礼堂东北角的一栋是理化实验室,其余三栋是教室,一栋一个年级,初一、初二、初三,一个年级两个班,每个班大约40-45人,统一标准配置的黑板、粉笔、日光灯、木桌,板凳,照例也会有同学在课桌上刻些字,或许还有类似鲁迅先生读私塾时刻过的“早”字。初一、初二不用换教室,初三要换到礼堂东南角的那一栋,要上九级台阶,似乎寓意步步高升。而礼堂前面是一大片操场,排球,篮球,单双杆、乒乓球、椭圆跑道、跳远等等功能区,安排得井井有条,只是当时地面还是泥土,略显简陋,当然还伴随着泥土飞扬,但这些都丝毫不会阻止年少的热情与轻狂的汗水。
    礼堂后面是教职工宿舍楼,而宿舍楼与礼堂中间有一颗上了年纪的老樟树,樟树上挂着一块厚重的铸铁,每当紧促叮叮叮声响起,那是值班老师敲响了上下课的铃声,原始纯朴,悠远粗犷,曾准确无误的陪伴了我们整整三年。
    记得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虽然那时基本上就是醴陵塑料普通话,激昂巨大的声量,细听又很难完整的分辨出是谁的声音,却像洪水奔突而来,或者蜂群呼啸过境,有些嘈杂,却又仿佛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粹真实的声音。老师来上课了,教室立马肃静,同学们在班长的口令下起立,大声向老师问好,满满的仪式感。后来发现,这种仪式感饱含的理念已深入骨髓,变成不可或缺,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不仅有对老师们的敬仰尊重,也有对知识的好奇渴望。
    那时没有太多的学习压力,也没什么竞争的意识,就是努力学习,考个好成绩,简简单单。不会有人正义凛然吓唬你:如果不考出好名次,将来就会一事无成;也不会有人跟你三令五申强调:你如丢掉某学科的1分,就会有一篮球场的人名次排在你前面。我们的书包里只有课本和作业本,偶尔如果能借到一本翻得缺角页面发黄的武侠小说,那绝对是如获至宝的惊喜。大家就这样和谐纯朴的相处,在念书的年纪认认真真念书,成年的世界离我们还很远,而这份不势利的天真与不做作的努力,也许才在那个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里能养护我们纯洁心灵健康成长的力量,也只有当我们成年后,才能真正理解这份可贵的真心与包容。
    那时老师手里的粉笔会成为神准的小李飞刀,如弹中某位昏昏欲睡的同学,会引起一阵骚动或者哄堂大笑,然后被击中的同学腼腆的红着脸下意识的揉揉额头,瞌睡自然也就醒了一大半。
    那时,戴眼镜可不是潮流,经常会看到某位同学,夸张的做出打哈欠动作,目的是让眼睛里存满泪液,以便能像凹透镜一样更好的看清黑板上的粉笔字。
    那时候的娱乐活动就是学唱流行歌曲了,我们会把歌词郑重其事的抄录到笔记本上,听着磁带,没有曲谱,凭着对声音的记忆,虔诚的模仿着歌手声音的高低与节奏,加上一些自以为是的鼻音或者颤调,学一首歌,反复跟唱,直到不看歌词也能完整的唱出来,然后就可以在没有麦克风的帮助下,在同学们面前一展歌喉了。记忆中,一首伍思凯的《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当时自我感觉超棒,仿佛给这首歌注入过自己的灵魂。
    我当初以小学毕业入校第一的成绩进入母校,第一次月考却滑落到12名,被邹校长在学校礼堂总结大会上点名批评,而这段“屈辱”的历史反而成为我日后更加努力的动力。我告诫自己:不为最先,不耻最后,有志者事竟成——毕竟我名字里带了“志”。
    还记得初三第一学期,我月考因为数学成绩排名下降厉害,情绪也随之跌入谷底,沮丧近乎灰心。朱晓燕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她把我叫到宿舍,打开磁带收录机,放了一首林子祥的《真的汉子》,让我认真听,播完之后,语重心长又满怀信心的对我说:”成和败努力尝试,相信自己,因为谁笑到最后,谁才笑得最好!”我当时振聋发聩,双眼模糊。我清晰的记得定下了决心:我绝不气馁,要笑到最后。果然,接下来的月考,数学竟然破天荒的斩获91分,从此极大鼓舞了学习信心。
    特别想提到的是朱晓燕老师还为母校创立了内刊,收集同学们的优秀作文,修改打磨润色,然后亲自手刻蜡纸油印成册,取刊名为《扶桑》,她解释说有两层含义:
    一是扶桑即蔷薇。英国诗人Siegfried Sassoon西格夫里·萨松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的经典诗句“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余光中先生将之翻译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雄心也会被美丽折服,安然感受美好;
    二是扶,帮扶、呵护;桑,桑梓,出自《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梓代指故乡——帮扶文化故乡,呵护心灵成长。
    多年以后,朱老师不幸罹病故去,也许她并不记得这些屑小琐事,也许当初她只是未改初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纯洁美好的种子已然播下,会在故乡土地里生根发芽,会在善良人们间温暖传递。


    学校.jpg

    青山依旧在,渌江水长流。母校仍在群山怀抱,沃野相依的老地方,风雨呵护,披星戴月,守望着一届届莘莘学子,懵懂青涩的进来,坚毅自信的出去。老师们已双鬓染霜,悄然华发。岁月如歌,却并不需要全部的音符都澎湃震撼,它可以平凡却蕴涵温暖慈爱,可以纯朴却不失善良宽容,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乡村孩子,化为根,融入血脉,不管将来走多远,不管未来爬多高,她都深情、恬静、安然,守护在原地,而我们,哪怕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她的少年!
    祝母校耄耋期颐,青春永驻,福泽桑梓,源远流长。

             2020年12月8日于深圳
    

    我的初中母校榬木岭中学始建于1930年2月,学校礼堂与校舍为耿飚同志的父亲耿楚南先生主持修建,时称行易小学。1939年与县城的知难小学合并为知行小学,1969年起正式称榬木岭中学。1986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耿飚同志亲自为学校题写“榬木岭中学”校名,沿用至今。2016年学校被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办授予“中国工农红军将军外交官红军小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尽千帆,归来仍是您的少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vof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