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网络电视,我就很少追剧了,没想到多年已经丢掉的习惯被热播剧【人世间】拽回来了。吸引我的是一大群认真演戏的老戏骨,不,他们不是在演戏,他们就是在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这部戏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只有一家人平淡简单的生活,但是它却能让我每天等着更新,然后开始沉浸式的追剧。
电视剧【人世间】演绎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家庭生活。1969年国家鼓励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周家大儿子和女儿纷纷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父亲周志刚也去了西南大三线援建,只有小儿子周秉昆留城当了一名工人。这是一个典型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父亲对孩子严厉,脾气暴躁,母亲和蔼可亲、任劳任怨。
这个电视剧的看点很多,今天我只想聊一聊周秉昆挨打的这一趴。父亲周志刚打儿子周秉昆简直就像是家常便饭一样,一直打到他结婚后。1969年父亲去了西南,三年后父亲探家时,周秉昆的一句玩玩笑话就遭来了父亲的一顿暴踹。几年后全家大团圆,因为沟通不畅又和哥哥、父亲打成一团,然后在送别父亲时,在火车站上再次被父亲打脸,还夹杂着语言暴力。
常年挨打的周秉昆长大后的性格是不是胆怯、暴力、缺乏安全感呢?非也,长大后周秉昆对父母孝顺,对妻子爱护,对孩子严慈,对朋友仗义,对家庭担当,对工作负责,对陌生人能伸出援助之手,对帮助过他的人能常存感恩之心。专业人士不是说经常挨打的孩子长大后会在心灵上留下恐怖的阴影,脾气会变得暴躁,形成自卑、懦弱的性格吗?难道周秉昆是个例外?
那个时代的人们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父母工作忙,家里孩子多,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教孩子。受老辈们的长期影响,“棍棒之面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器”成为了父母管教孩子的黄金法则,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种方法简单且有效。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周炳昆认为自己挨打是天经地义的,自然就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了。
再来说说周秉昆的学习环境,家长和学校对学生没有成绩的要求,学生没有压力。游戏的时间比在学习的时间还长,游戏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体能训练的,有开发智力的,有集体合作的,有单打独斗的,有闲聊八卦的,还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发呆。那时候的孩子可以通过这些游戏释放心中的各种委屈和不公,基本上没有机会和时间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更谈不上焦虑了。
总的来说周秉昆挨打后依然心理健康,原因有三:生存环境适合,没有学习压力,有释放的空间和时间。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家长不能打骂,老师不能批评,否则轻则抑郁,重则自杀。学习压力?不是有,而是相当有,不但学生的压力大,家长的压力更大。
我们再来看看现在孩子的时间,到校以后就没有了自己,上不完的课,刷不完的题,背不完的书,连上个厕所的时间也是硬挤出来的。放学后更惨,在家长的监督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说是回家了,充其量不过是学校的延伸,只是换个地点,换个老师。好不容易到了睡觉的时间,做的梦还是在考试,在刷题。
没有业余时间,哪来的游戏呢?假如能挤出一点点时间,也要上各种“兴趣班”,如果参加一些跆拳道、舞蹈、画画之类的也能给孩子一个释放的机会。可是假如遇到了奥数、作文之类的“兴趣班”,对孩子们来说又是一场噩梦。细想一下,以前的游戏不仅能释放孩子的负面情绪,还能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譬如老鹰抓小鸡、捉迷藏等,孩子们之间的闲聊等同于现在的心理咨询,发呆和现在的冥想有惊人的相似。
啰嗦了这么多,家里有孩子的朋友可能要问:“针对这些问题,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想用一位哲学家说过的话来回答:问题就是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