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札记17/50【取悦症】

读书札记17/50【取悦症】

作者: 草马束木 | 来源:发表于2017-05-15 12:17 被阅读0次
    读书札记17/50【取悦症】

    本书作者

    哈丽雅特·布莱克,临床心理医生,具有多年的丰富从业经验。她创作了许多畅销的心理自助类书籍,如《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和《谁在操纵你》等。

    核心内容

    作者认为,取悦症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认知型取悦症、习惯型取悦症、逃避型取悦症。这三种类型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心理机制。

    一、认知型取悦症

    这类取悦症由三个错误观念引起,它们分别是:

    1. 逻辑陷阱

    这类人认为,“只要我对别人好,别人就应该对我好。如果别人对我不好,那就是我自己不对。”他们内心的矛盾始终指向自己,不指向外部,不管什么问题都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陷入逻辑陷阱中。

    他们对自己要求特别高,同时对别人也有很大期望,但从来不把自己的需求明确说出来,觉得这是麻烦别人,这就导致别人无法满足他们的高期望。

    当期望落空,他们又会感到失落、难受、沮丧,甚至愤怒。他们对自己的高标准里还有一条:不允许自己表达愤怒。把所有的愤怒情绪都内化作用到自己身上,造成他们认为这都是自己的错。

    2. 别人的需求永远摆在第一位

    有取悦倾向的人像圣人,永远在无私奉献。他们不断地给予,把最好的给别人,把不好的留给自己。但其实这种做法在人际交往中并不合适,当你一味不求回报付出时,你的动机就会变的可疑。

    3. 为满足别人而牺牲自己

    舍己为人的互动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很难成立。

    二、习惯型取悦症

    这类人把取悦他人当做一种习惯,甚至带有自我强迫性质。他们对自己缺乏客观评价的能力,想通过持续取悦他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得到别人的认可,能够让这类人获得极大的心理快感。而这种快感又不是时刻都能得到,如果通过取悦他人就可以得到认可,那么取悦他人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并且上瘾。

    三、逃避型取悦症

    上述认知型和习惯型取悦症都有一个共同点:其动机是为了获得别人认可,从而主动迁就别人、迎合别人。还有一种取悦症的动机是为了逃避:逃避坏情绪、拒绝、暴力、冷落,逃避自己心中的内疚自责。期望通过逃避,给自己营造心理舒适区。在这种心理机制下,这类人会做一只“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不愿意直面矛盾。

    四、21天取悦症改善计划

    1. 去掉头脑里的“应该”

    取悦症患者在脑海中缺乏弹性和余地,他们总会说“我应该这样、那样”。有意识地把这些“应该”,替换成“如果我愿意”的句式会好很多,比如“如果我愿意,我可以满足那些重要的人对我的要求和期望”、“如果我愿意,我可以在重要的人面前保持愉快和乐观”。

    首先,这些表述中加入了自我偏好的条件;其次,表述中还加入了选择权;最后,告诉自己并不是要满足所有人,只是满足重要的人,并且这不是义务。这样一来,对自我苛刻的要求就被软化了。

    2. 学会拒绝

    取悦症患者最大的困扰之一是不会拒绝别人。对此问题,可采用拖延方法。

    3. 学会自我认可

    取悦症患者对自己的评价往往都来自别人,他们习惯于否定自己,从不奖励自己。因此要设法多给自己正面评价、给自己奖励,不把自己的成就感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

    金句:

    1. “取悦”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惯性,是具有某种强迫性的上瘾行为。

    2. 有取悦症的人虽然看上去什么东西都可以给予对方,但在男女关系中,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她就没有办法给予,那就是在自尊的基础上,和对方分享真我的能力,和对方产生互补的情感,和思想上的互动。

    3.  很多人的痛苦并不是来源于别人的伤害,而是来源于完美的自我期望——这种人想让所有人都满意和喜欢,把别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却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4. 真正的成就感,永远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札记17/50【取悦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vqh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