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我们读的是关于人际关系的话题,阿德勒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一开始我以为这句话过于绝对了,所以我第一次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就偷偷的把“一切”这两个字给去掉了。这次重读,我才发现“一切”这个词是多么的合适。这次重读,也让我对此有了新的认知
1、关于自卑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是个特别自卑的人,我经常觉得这个世界上可能只有我一个人是一无是处,我会的,我总能找到比我更厉害的,我不会的,看到别人会我就会很羡慕(嫉妒),经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功于“如果我有xx的技能就好了”。
拿自己的短处对比别人的长处,长此以往,对自己越来越不满,慢慢的也越来越讨厌自己。为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我不停的学学这个,学学那个,学的可不少,说是技多不压身,但都是皮毛。后来发现,单靠皮毛是没办法赚到钱的,可是又没有办法静下心来深耕。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里面说:所谓“样样皆通”,实际上可能是一无所有。我们必须找到我们独一无二的专长才不会被人轻易取代。于是我开始正视自己,寻找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但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再次与人比较。有比较,就会产生主观上的“自卑感”。
就像本书中的哲人,他的身高只有155,按照我们的主观理解,无论作为男性还是女性,他的身高都是偏矮的,但是如果没有可以比较的他人存在,这个身高就无所谓高矮,所以,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就像18度的井水,我们主观感觉是冬暖夏凉,但客观事实是水温一直没有变过。
那既然知道“自卑感”来自于和别人的比较,那我们就来正视自卑这件事。
自卑感人人都有,而且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
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
例如,蹒跚学步的孩子学会独自站立;他们学会语言,可以与周围的人自由沟通。
我们都有想要摆脱无力状态、追求进步的普遍欲求,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自卑感和自卑情结的区分。
比如我,如果我意识到自己某些方面不如别人,那我就会努力去学习相关方面的技能去进行弥补,比如,我发现我的能力比较低,我就会去主动修能量。但如果我常常拿自己的缺点对比别人的优点而郁郁寡欢,并以此作为自己不能成功的借口,这就是自卑情结在作祟。
但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进步一点点即可。日拱一卒,功不唐捐。这点改变持之以恒,也能创造人生奇迹。我们没有必要沉浸在自卑的心态中无法自拔,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优势上,持续放大。
2、人际关系中的权利之争
上面说到,自卑感来自于和他人的比较或者和“理想中的自己”比较而产生的一种主观性的解释,因为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也就意味着,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无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还是其他的人际关系,到处都少不了竞争。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因为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有胜者和败者。而竞争的可怕之处在于不管输赢,都不会感觉幸福。胜者为了立于不败之地,会一刻都不得安心。而败者会想尽办法进行翻盘或者“复仇”。这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之争”
说起“复仇”,很多人脑子里是不是会跟我一样认为是手拿利器,不死不休,其实不是,人际关系中的复仇,花样百出。而且有的时候我们复仇是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在做的事情就是对当事人的复仇,这也是我这次重读这本书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
比如今天我带娃去图书馆,娃看书看到一半就睡着了,我抱的睡有点累的时候看到个长椅,就和长椅上的人协商是否可以换位置,对方很爽快的答应了。结果我刚把孩子放在长椅没多久,图书馆管理员就过来赶我们,说图书馆人这么多,有好多人没位置坐呢(实际上并没有),你们居然还让孩子躺着睡觉。末了还凶巴巴的说图书馆不能睡觉。
当时就很郁闷,这话说的好像我们就是来图书馆蹭空调睡觉的,可事实上我们就是来图书馆看书,看到一半孩子睡着了的。我这么解释的时候,图书馆管理员根本不听,执意让我把娃立刻叫醒。
气人不!
好吧,图书馆不能占座,可是,这个态度实在是……我第一反应就是看有没有投诉机制,我要去投诉这个管理员,太过分了。
当我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我脑子里瞬间就想到了“复仇”这个词。在这场是否占座之争中,我认为管理员站在了道德制高点赢了,可是作为输了的我并没有就此结束,我想复仇,想投诉她,让她为她的态度买单。
再比如那些误入歧途的孩子,如果按照原因论,那肯定是因为父母没有好好教育,但是按照目的论,实际上这是孩子在“报复父母”。如果因为自己的行为,能让父母烦恼或者痛不欲生,那就达到了他们的目的了。
“复仇”阶段。尽管暂时败下阵来,但对方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形式策划着复仇、等待着进行报复。
而一旦发展到复仇阶段,那么当事人之间几乎就不可能调和了。为了避免这一点,在受到争权挑衅时绝对不可以上当。
那如果是无法避免的呢?尤其是面对别人有意的挑衅,该怎么办?要一味地忍耐吗?
哲人说:“忍耐”这种想法本身就表明你依然拘泥于权力之争。而是要对对方的行为不做任何反应。我们能做的就只有这一点。因为怒气终归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同时,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就会坚信“对方是错误的”,就会陷入权力之争。
所以,摘掉竞争或胜负之争的眼镜才能够改变完善自己。
愿我们都能做沐浴着温暖阳光、吸收着充足水分长起来的向日葵,而不是生长在昏暗背阴处的丝瓜自卑且扭曲,要知道,我们不断向前迈进也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