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众投资好友们聊天,大家都对巴菲特坦言自己能够获得年化50%收益表示感兴趣。
资金量小是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要是我手里只有100万,每年差不多能赚50%,不是差不多,是肯定能。(1999年,巴菲特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说)
我们现在也有一些小规模的投资,收益率就是这个水平(50%),或许在今天的环境里赚这个收益率反而更容易,因为现在获取信息也更容易。(2005年堪萨斯大学学生问答记录)
虽然很多投资大咖会不厌其烦的对投资者灌输要降低对投资收益率的预期,但我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投资心态,而非真正的投资结果。
在我的印象中,巴菲特、段永平、唐朝、杨天南、冯柳、李杰,这些我天马行空想出来的各种类型的投资人,都强调我们要降低对于投资的预期。实际上在巴菲特、段永平和唐朝的文章中,他们真正试图表达的是正确的投资观是不设定预期回报,只是做所有资产的最优选择。
简单的说,我们同时把所有的投资资产放在一起,比较他们的价值。这些资产可以有股票A、股票B,也可以有债券、货币基金等。我们的工作只是寻找价格价值相比于目前价格最优的标的,进行投资即可。
他们中的大部分,也都认为实现年化20%的收益水平几乎是高不可攀的。
这是他们对外阐述的。
实际上他们的投资水平可并非如此:
巴菲特在创业前十年,即成立合伙基金期间,年化收益是27.7%。而在巴菲特投资水平日益见长的后期,我在某文献中看到,巴菲特的生活来源并非来自于出售其所持有的的伯克希尔股票,也并非是担任伯克希尔管理者的年薪,而是巴菲特自己操作的投资账户。由于金额并不大,也不公开,所以巴菲特可以随心所欲的玩他觉得好玩的投资品种,也可以用各种金融工具。这个账户,巴菲特说50%的收益是可以达到的。我在某篇文章说看到巴菲特说这个收益水平是很容易的,但原文找不到了,因此不做误导。
段永平的投资生涯起源于网易,大概投了200万美金,赚了100倍。后来的段永平在Netflex等投资标的上也大赚特赚。
唐朝是否有高收益时期,暂时不详。
杨天南坦言,当时他在股市上赚到了很大一笔钱,解决了财务问题,供他去国外留学。具体情况不详,但想必远远不是年化20%的水平。
冯柳的个人持仓记录是在5年时间内获得了108倍的投资收益,具体可看我之前写的文章《冯柳其人和他的投资哲学》。
李杰在投资初期,年化回报率记得在30%-35%左右,在他的文章中,他也诉说过,当自己量小的时候,是可以获得很高的赔率的。
所以我认为,获得年化50%的收益水平是可行的,但是追求实现年化收益50%的结果是危险的。
段永平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那些追求利润的公司是不值得投资的,因为他们未来的利润往往是比较差。而那些有“利润之上”的追求的公司往往才能够实现巨大的利润。
这两句话其实是一个意思。
追求高收益的心态特别容易导致投资动作变形,但是当你有了正确的投资动作之后,高收益自然而然就会获得了。
在1999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巴菲特详细阐述了关于获得年化收益50%的个人心得,我认为不会有人说的比巴菲特更完善了。
我想我说过我每两年聚一次的这个小组,以及我对这个小组的成员的调查:他们认为他们在用10万、100万、1亿、10亿或其他金额能够获得多少的复利回报。
我在访谈中,指出了我每隔几年就会和这60个人聚在一起,去讨论他们的回报预期是如何迅速下降的。
这是真的。我想我能说出六个人,他们认为如果他们需要的话,他们至少可以用100万美元一年赚到50%,而这只是他们的期望。
他们必须把全部注意力放在数字和工作上。我认为这些人无法以这样的速度复利1亿或10亿美元。
如果你仔细看每一件事,你会发现在你的能力范围内,有一些小证券,你能理解它的业务,我认为你偶尔会发现市场上有一些套利的机会。
我认为,用很少的钱投资,就有机会获得很高的回报。但当货币持续复利时,这种优势很快就消失了。因为从一百万到一千万,就预期的投资收益率而言,它会急剧下降。
因为你很难发现足够多的、能让你赚很多钱小型投资机会。而在今天,你没办法在这一类别中找到满足我们规模的东西。
你们自己去找吧,破坏寻宝游戏不是我们的风格。
目前的事实是,我不再寻找这类小型的投资机会了。偶尔,我也会遇到一些机会,但不是我主动去来找他们的。我在寻找伯克希尔可以投资的东西,而这排除了所有这类小型投资机会。
对于巴菲特这段有点儿绕也有点委婉的解释,我进行提炼,整理巴菲特对获得高收益投资回报的一些看法:
1、要获得高收益的回报,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字和工作上;
2、获得高收益回报是可能的,那是在资金体量比较少的情况下,一旦资金量大了,比如说到了1亿,那就很难了,所以可持续性很差;
3、这些高回报的机会通常是小型投资机会,需要不断的寻找这些小型的投资机会才能赚到较高的收益;
4、有些小型的投资机会是套利业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