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568520/660ceee254eb76cd.jpg)
“曾有几位记者在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觉到年岁陡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由此,笔下也就一派端肃板正,致使海内外不少读者一直认为我是一个白发老人。”这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的一段自序。
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总有一种沧桑在里面,沧桑中又见深刻,深刻过后方才觉得原来这都是一些日常的“小事”,亦或日常曾经也被我们无数次谈起又放下的。然后突然顿悟:日常才是最远的跋涉。
这就给大多数年轻的读着造成了一种错觉,认为余秋雨先生一定是经过了很多的惊涛骇浪,在饱经沧桑以后于平凡之中有所超然,俨然一副“白胡子老人家”的形象。
余光中曾这样评价过他: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对他的文学地位予以了颇高的肯定,但是也有众多读者认为,读余秋雨的文章,总是能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些许的虚荣来,说他有意或无意的表达了对于自己经历或者学识的自豪,更喜欢把他自己放在高位,喜欢肯定自己否定别人。
我倒有不一样的想法,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所拥有的学识、本领、长处和用以区别他人的特点而感到自豪。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东西,才让我们看起来和别人不一样,芸芸众生里,苍茫天地间,才能让我们的存在有那么一点点的不一样。
莎士比亚名言: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立场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看出的也是完全不同的意境。那么同样,一千个读者眼里也有一千个余秋雨。
虚不虚荣的我们另当别论,因为这有可能存在个别读者杜撰的成分在里面,一个作家字里行间方见人品。就连托尔斯泰也说过:只有伟大的作品,没有伟大的作家。
从2000年开始,由于环球考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让国内某些媒体为了追求“逆反刺激”的市场效应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发起了大规模的诽谤,由北京大学的一个学生误信了上海文人的传言展开颠倒性批判,即周总理为了抢救教育而布置的教材编写组说成是文革写作组,并强加给他“石一歌”的笔名。于是,形成了十年多的并没有实际证据支撑的巨大的批判大潮。而余秋雨先生对此并没有任何的回击和反驳,直到诽谤消退的十二年以后才写文予以说明。因为他深知:“马行千里,不洗尘沙”。
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性,2008年5月12日,中国发生了损失惨重的“汶川大地震”。余秋雨先生第一时间到达灾区参与救援,并在救援的过程中对灾民和救援人员发表演讲,在此过程中看见废墟间残留的课本而决定独资捐赠三个图书馆。但是由于每本书籍必须由他自己亲自挑选和购买,而这在中国红十字会中查不到,就被有心之人在网络上炒作成了“诈捐”,后来经教育局一再说明,又有诸多名家为其题词,才平定了这场风波。
他的沉默大多数来自于他的母亲,正如他在《为妈妈致悼词》里写的那样: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妈妈的沉默是对的。那些“革命群众”不值得辩论。一辩论就进入到他们的逻辑系统,必定上当。妈妈是固守的,是另一套做人的基本道理,也就是天道天理。只有沉默,才能为天道天理让出位置,才能为历史裁判留下空间。
妈妈的这份固守也影响了他,所以他才能在陷入漩涡,遭遇误解依旧沉默,不回击也不反驳,因为他知道历史和时间都会给他一个答案,人在做天在看,也因为时间出真知。同时,这也让我想起他在《黄州突围》里引用苏轼的弟弟苏辙的一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第一次看到《文化苦旅》这本书的时候,单看名字我以为是讲一位作家在旅行跋涉里的各种苦状,苦想和苦感,我以为主人公一定是因为文化的缺失经历了不少苦头,于是旅途归来将自己的感想集结成书。倡导大家一定要多读书,不要吃了没文化的亏。读过才知道这都是我一个人未经大脑的主观臆断。
这本书是余秋雨先生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是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
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正如他文中所写:“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的还是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
我想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虽然对未来一无所知,却还依然选择欣然前往。“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我想他做到了,当他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官职走出书斋,真正开始苦旅的那一刻他就已经真正做到了。文化苦旅的苦并不是浅意上风餐露宿之苦,它真正苦在看到文明的衰败而无力拯救,内心所承受的巨大悲痛。
想想你自己旅行时都在干什么,吃喝玩乐?发朋友圈秀晒炫?
大部分人旅行都只带了嘴巴和手机,余秋雨却是带着思考在旅行,这种思考会让我们变得沉重,却能穿越时空,感悟历史。找到自己应该有的位置。
有学者说:作家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是他们的诗心慧眼总是能从平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中感悟非凡,见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我之境,以我观物,则物物皆著我色。
也许我永远也写不出这样隽永却又朴实无华的语句,我的体会也永远不会这么深刻,我只想去余秋雨先生笔下的莫高窟看一看,除了感叹民族屈辱的历史,身临其境的批判卖国者,我还想看看莫高窟的艺术宝库,“河西的咽喉”嘉峪关,然后再去甘肃吃一碗兰州拉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68520/6c04c05e59fde44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