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中,记载了王阳明与弟子陈九川的一段对话。
陈九川学识渊博,做事却十分慌乱。
为此,他感到不解,就去请教王阳明:
“平日里感觉自己学的知识都能掌握,但一遇到事,就乱了手脚,这是为何?”
王阳明笑答:“人须在事上磨,做功夫,乃有益,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无论做什么,只有经过磨炼,下足功夫,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王阳明18岁时,深受朱熹“格物致知”的影响。
有一天,他邀请了很多朋友,到自家后院“格竹子”。
他们盯着竹子,眼睛一动不动,苦思冥想,去思索竹子的特征。
没过多久,同伴们开始头晕眼花,相继选择了放弃。
他却一直坐在那里,无论刮风下雨,都不曾离开。
一直到第七天,他身体扛不住,病倒后才作罢。
这种耐磨的性子,后来也一直延续了他的一生。
正德年间,江西庐陵民风败坏,人心不古。
当时两年间换了好几任县令,也没能整治好这里的民风。
恰巧王阳明得罪了朝中高官,这块难啃的骨头,便落到了他的手中。
王阳明到任后,发现庐陵治安很差,每天都有成百上千件案件发生。
即便他一整天不吃不睡,也处理不完。
跟随他的侍从劝他离开庐陵,没必要为了这份苦差,累坏了身体。
可王阳明却静下心,沉住气,不求快刀斩乱麻,而是一桩一件耐心地应对。
那段时间,他每天吃住都在衙门,人也消瘦了一圈。
半个月后,他终于发现了庐陵问题的症结所在。
紧接着,他连续发布十六道告示整治民风,不出半年,庐陵便大改其貌。
孩子都得以入学堂读书,乡邻之间互帮互助,他的所有付出,也终于看见了回报。
俗话说:饭未煮熟,不能妄自一开;蛋未孵成,不能妄自一啄。
煮饭、育雏,都要经过一番耐心等待,才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我们做事更需要如此,不骄不躁,细细琢磨处理,水到才能渠成。
正如曾国藩所说:“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只有耐得住性子,集中精力在每一件事情上死磕,才能真正磨炼出自己的本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