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留守儿童自杀,我心情很复杂

留守儿童自杀,我心情很复杂

作者: Lawrence_松 | 来源:发表于2017-02-09 16:47 被阅读84次
    电影《少年时代》

    昨天,界面发表了一篇名为《一个乡村少年之死》的文章,很快就被404了,讲的是云南镇雄县的一个贫困乡村,只有17岁的小龙在大年初一的凌晨在家喝农药自杀,我心里知道,在一个拥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的国家,这样的悲剧每天都有可能发生。

    我也曾是一个留守儿童,3岁的时候父母从后门溜出去打工,记忆里7岁的时候才第一次见到他们。我还记得我8岁第一次坐飞机,从深圳飞回南昌,因为是一个人,所以机场给我发了一件黄色的马甲,上面写着“无人陪伴儿童”,也就是没有爹妈陪同的孩子,但是那张照片,我笑的很开心,那是我第一次坐飞机。

    和小龙一样,我的成长里几乎没有父母的身影,他们缺席了很久很久,但是相比之下,我实在是太幸运。

    在遗书里,小龙写到:“爸爸,我死了,你就高兴了。”寥寥十个字,听起来像是在和他的父亲赌气,想要以死换得父亲高兴。小龙很无知,小龙的父亲不会高兴,而是会戴着一副沉重的镣铐走完余生。大多数成年人都会明白一个道理:我们不为他人而活,更别谈为其他人”高兴“去死。

    有人说,留守儿童自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长辈和同龄人缺乏交流,与此同时周边的穷困环境使得他们的心理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但我觉得这些都是诱因,还有一个同等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从小到大都没有上过一堂“死亡”课。

    在中国,尤其是文化相对保守的农村,死亡是禁忌话题,不让提,因为晦气,让人以为死亡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但是,死又离我们很近,几乎每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动词后面都可以加上这个字眼:打,踢,踹,抽,砍,意图是放狠话;在现代的语境中,死还变成了一个程度副词,可以放在很多形容词后面,用来加强说话的语气,当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不满意的时候,经常会说:“你是不是想把我气死?”。

    我不敢断定,长期暴露在这种语境下会对小孩的心理造成怎样的影响?会不会增加他们的暴力倾向?会不会让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想到通过“死”来解决?

    人不能选择自己何时生,小时候也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性教育基本空白,长大之后,有权利选择何时死,如何死,但是我们心里清楚,不到万不得已,没人会行使这项可怕的权利。小龙行使了,但是我觉得小龙不是真的不怕死,而是根本不知道生命的分量,也没有体会到生命本该有的价值。

    小龙出生在云南镇雄,一个西南十八线小城,云贵川交界的山区,紧邻贵州毕节市,在那里发生过一次几乎一样的悲剧:4名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同样是家徒四壁,选择同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无法设身处地去还原这些儿童的心路历程,也没有办法去实地体会那种令人绝望的贫困,但是对他们来说,活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了。

    出生在那样的地方就已经意味着他是这个社会的边缘人物,对这个社会来说,他的存在或许可有可无,他的生活阴暗无光,积郁的情绪也找不到出口。他学习成绩不好,好不容易盼到双亲回家,但是等来的一顿臭骂和暴打,这不是个体的悲剧,这是很多留守儿童不得不面临的共同遭遇。

    中国的父母有一种习惯性的、霸道逻辑:我为什么把你一个人留在老家?因为要出去赚钱给你读书,给你买衣服,让你住新房子,一切都是为了你好,所以你要在家懂事,听老人家的话,听老师的话,勤学刻苦,发奋图强,不然就是对不起我在外面辛苦打拼。

    父母自然是有自己的苦衷,但不是所有时候都在为子女好,这样说可能会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孝”,我只想说那是因为你不是留守儿童。很多时候,父母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实际上是在追求一场公平的交易。你的付出必须和他们的付出对等,不然他们可以不履行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对你拳脚相加,恶言以向。

    小龙的成绩不好,初中考试7门才考了150多分,我猜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都好不到哪里去。在小龙那样的成长环境当中,家里离学校需要步行4个小时,在中国教育资源极度分配不均的背景下,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做父母的认为,小孩不认真读书,考不到好成绩是对自己在外打拼的“背叛”,这种想法也让父子之间没有了沟通的余地,两者的关系开始恶化。

    在遗书里,小龙写到:“在这十五年里,我感谢我的爷爷奶奶,是他们教我学会了为人处事,但是我的爸妈在(这)些年里没有一天是他们照顾我一天过,但我不恨他们,因为他们有很大的负担。”

    看得出来,小龙还算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身边的一个朋友告诉我:小龙坚信他死了,不该漠视他却选择忽视他的人,会被动,会难堪,也许还会害怕。”我不认同,因为我不认为小龙的死有任何的报复性质,他只是觉得不被认可,不被需要,不被社会需要,不被父母需要,甚至不被自己需要,不是这个社会容不下他,是他自己已经容不下自己。

    我比小龙幸运,从小学到初中,我基本上都是全班前三名,印象中从来没有被打过,每年交给父母的成绩单也还算是让他们满意,家境也好很多,从来没挨过饿。 但是不能否认,没有父母陪伴长大的孩子会在性格上存在缺陷,这种缺陷给人造成的影响程度因人而异。

    我很想说的是,千万不要以为每个人穷人家的孩子都会变成独立自主,性格健全,早当家的好孩子,没有谁,没有什么能够替代童年时期的父爱,母爱。

    我不知道压垮小龙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是亲人的冷漠和不理解,是贫穷,还是孤独,还是对于自己周围环境的绝望?

    “西边,00后的小龙用两瓶敌敌畏结束了自己才刚刚开始的人生;东边,同为00后的武亦舒智压群芳,新晋国民女神;同样都是花样年华,却遭遇悬殊的境遇。我们应该关注镁光灯下阳光活力的00后10后们,更应该关心活在阴影下的00后10后们,因为他们都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希望。”

    这是这篇文章在今日头条上被点赞最多的一条评论,典型的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但是,我很不喜欢这种简单的对比,两位少年被人为地放在天平的两端形成对立,作者似乎在通过这种方式有意渲染悲剧,勾引人们廉价的同情心,以及展示自己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这种对比很残忍,也很小人。

    说实话,我也很喜欢16岁的武亦舒,高挑清秀,有书卷气和大将之风,在赛场上面对强敌时还可以临危不乱,最重要的是,在小小年纪就有着相当扎实的文学修养和诗词功底,尤其是对于一个高考语文只有93分,作文只有34分的我来说,简直是令人羡慕得要死。

    就像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样,我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柔软的一部分,只是在社交媒体的语境下,情绪可以被随意撩拨,同情心可以瞬间泛滥成灾,但是表现形式只不过是一次点赞而已。

    点赞数第二高的评论是这么写的:“所以穷的时候就不要生太多孩子,自己脾气不好没受过教育就更不要,完全是在作孽。”

    从人性的角度上看,这种观点是很自私的。试问你自己,你的父亲,你的祖父,你的曾祖父,他们的父亲脾气都很好,他们都受过很好的教育吗?他们一定都是第一胎,第二胎吗?如果不是,那么这样断下定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傻子都明白一个“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穷,然后生孩子越多;孩子越多,家庭越是困窘。越穷越生、越生越穷。”

    赞同上面那条评论的人多半认为:如果这个家庭少生,或者是只生小龙一个,他的父母就一定会陪伴在他身边,他就不愁吃不饱,穿不暖,但是试想一下,在那么贫穷的环境下,生一个,和生三四个,小孩吃的饭菜,穿的多寡,接受的教育的优劣是否会有本质上的改变呢?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那既然这样,还不如多生几个,毕竟人多力量大,以后还可以有人养。

    今年过年,我听我的父亲讲了两个小故事。在他小的时候,他往农田里抽水,但是村里有的人家却偷偷把水引向自己家的田,还有一件事,以前我们家在村门口有一块很小的地,爷爷奶奶打算把它盖成厕所,结果没盖成,只搭了一个茅草屋,因为紧靠的那家人在村里有”四兄弟“,偷水的那家人也是四兄弟之一。虽然我父亲还有一个弟弟,但是父亲说他小时候总是受人家的欺负,用现在的词就是霸凌,他心里一直咽不下这口气,他觉得农村到现在崇尚的还是“人多力量大”和“拳头主义”。

    今年回家,身边的同龄人差不多都结婚生子了,但是他们大部分过年后都要出去打工,留下给自己父辈抚养的孩子,他们也被称作是“留守儿童”,这一点,他们只有长大之后才能体会到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希望他们能健康成长到那个时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留守儿童自杀,我心情很复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vtq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