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之文字,原创来自于一文友。笔者只是稍加修改并附加了些表层敷衍的东东,好比一家传统的照相馆,被拍摄者本自佳人,美人坯子一个,笔者呢只是帮助其补了点妆容,帮助挑选了用来衬托的衣裳罢了。更懂得美自然谈不上,只是见惯了灯光幻影里的呈现方式而已,开照相馆多年了呗——
闺蜜最近问我,“你家孩子怎么称呼你啊?”
我答,“当然是叫妈妈了,要不然怎么称呼?”
闺蜜却道:“最近几天我儿子都直接叫‘妈’了,冷不丁觉得他长大了,那一刻我真的好失落!”
虽然我的女儿目前仍然还是叫我“妈妈”,但闺蜜的那种心情我是能理解的——从“妈妈”到“妈”,从牙牙学语时的叠音词到指向准确的单音节称谓,不仅意味着孩子长大了,也意味着孩子和母亲的身体距离又远了一些。不知道各位妈妈们,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
我们很难不怀念孩子叫妈妈的时候,既显得可爱又让自己有成就感!
当孩子甜甜的一声妈妈,你的一切付出,你的辛苦,会觉得所有一切都超值。
孩子从咿呀学语开始乃至整个幼年时期,对母亲的称呼总是“妈妈”,高兴的时候会甜甜地叫“妈妈”,想买自己喜欢的零食和玩具的时候会带着央求的语气叫“妈妈”,害怕的时候会带着哭腔喊“妈妈”,甚至偶尔在睡梦中,也会迷迷糊糊地呢喃一句“妈妈”……
这一声声“妈妈”,体现的是孩子对母亲的那种深深的依赖,而母亲则在这一声声“妈妈”中,获得了极大的自我价值感,哪怕是再艰难的困境,一声“妈妈”也会成为她勇往直前的动力。
从“妈妈”到“妈”,意味着孩子长大了,自主意识增强了。
这是一种很复杂纠结的情感——既希望孩子快快长大,羽翼丰满,却又舍不得眼前这个由自己缔结而来的生命渐远自己的怀抱和呵护,更不用说抖擞翅膀,向着广阔蓝天奋勇翱翔了。
尽管早已有了充足的思想准备,可突然有一天,孩子不再称呼母亲为“妈妈”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声简短的“妈”:
“妈,我回来了。”
“妈,以后进我的房间请敲门。”
“妈,我走了,到了再给你打电话。”
“妈你先出去,我要换衣服。”
……
我们还是感觉到了一种兀然。
天下每一位母亲,其实都要经历同样一个失落,不舍但同时又欣慰,坦然的心路过程,同时也体味着这种变化背后的含义——
辛辛苦苦养育的孩子终于长大了!
但欣慰的同时,或许更多的是失落:
孩子长大了,离自己越来越远了,自己不再那么被需要了。
由“妈妈”变成“妈”,一字之差,却意味着,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学会放手了。
屈指算算,妈妈与孩子最亲密的时光,不过短短的数年而已。不过,从“妈妈”到“妈”的短促时光,对孩子的未来明显带来决定性的影响:有人出息了,成功了;有人却栽倒了,失败了。其当初的“妈妈”和后来的“妈”甭问是一个很重要的导致因素
所以,当孩子的第一声“妈”到来之时,母亲一定要有一种意识,是到需要给孩子更多的个人空间,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小秘密的时候了。当然,不管称谓任何改变,我们都将用心陪伴孩子长大,努力使其成为一个对他人有爱心,对社会有奉献的人。
最后,分享一首经典的散文诗给天下母亲: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
纪伯伦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藉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
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屈指算算,妈妈与孩子最亲密的时光,不过短短的数年而已。不过,从“妈妈”到“妈”的短促时光,对孩子的未来明显带来决定性的影响:几十年后,有人出息了,成功了;有人却栽倒了,失败了。其当初的“妈妈”和后来的“妈”甭问是一个很重要的导致因素。
——真诚祝福普天之下的母子母女,不论何时,都是笑颜以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