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儿子对我的称呼,从“妈妈”浓缩成“妈”了。
细细回想起来,好像也就是三四个月的时间吧。
此时此刻,当我仔细品味的时候,好像又咂摸出一点味道了:毕竟,两个字的叠词,充满了稚嫩、撒娇、亲昵的意味。而一个字的称呼,则显得干脆利落,简短直接。
想想儿子13年来对我的称呼,真可谓五花八门呢:妈妈,额娘,娘,妈,老妈,叨叨妈,洁癖妈,娟儿妈,娟娟妈,小娟妈,黑凤凰(儿子最喜欢的一个漫威角色)。你得允许孩子有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吧?而妈妈这个角色的定位和称呼,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给了儿子这样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我们总会习惯性地用自己的思维定式来教孩子说话。总觉得两个字的叠词会强化孩子的记忆和认知力。比如,孩子该吃饭了,我们会说“宝宝,吃饭饭啦”;孩子摔倒了,我们会说“宝宝不哭,妈妈抱抱”;看到一朵花,我们会对孩子说“看,漂亮的花花”;看到一只鸟,我们会指着鸟儿对孩子说“看,好大的一只鸟鸟”。久而久之,孩子潜移默化,习惯成自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等到孩子逐渐长大,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定式和惯性,会逐渐开拓自己的语言模式和语言认知力,他自己就会认识到叠加词的幼稚、可笑,以及满溢的孩子气。而有了这个发现后,他会重新审视并矫正自己。因为,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改变这种语言习惯,而不是任由它无限发展。
“妈妈”这个词,叫出来就充满了撒娇的语气。而“妈”这个字,叫出来好像就有一点疏离的意思。当然,个人认为称呼的语气也很重要。有时候一个字的“妈”也能叫出撒娇的意味。语气能让“妈妈”变得跟“母亲”一样疏离,语气也能让“妈”变得跟“妈妈”一样亲昵。
每个妈妈都会经历从“妈妈”到“妈”的变化。当称谓从叠词变成简单利落的单字,我们就应该知道孩子长大了,开始渴望独立了,希望自己能给妈妈一个干练、不依赖的形象。那么,这时候的妈妈,从内心深处来说可能会有一点落寞,当然,更多的是开心和期冀。
所以,当听见孩子叫我们“妈”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知道,孩子已经渐渐长大,而为人父母的我们,应该学着慢慢放手了。
当孩子叫你一声“妈”的时候,你应该认识到这是一场母爱的渐渐分离,不要让孩子在你无边无际的爱里沦陷,不要让孩子在你爱的海洋里溺亡。为人父母,一定要学会适时而得体的退出。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题为《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里面的观点我甚为赞同。“喜欢越界的父母总是表现出对孩子事无巨细的关心。其实她眼里没有真正的母爱,只有不信任和不尊重。打着关爱和教育的旗号,传递的却总是令人厌烦的气息。孩子不会从中体会到爱,只能体会到被侵犯。”
真正的成长,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
龙应台在《目送》里这样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那就不要再纠结孩子叫你“妈妈”,或是“妈”了。孩子,总要长大,母爱,总要退出。
放手,也是一种爱。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