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养

作者: 魔芳小品 | 来源:发表于2018-07-11 22:33 被阅读0次

      周三,上午10点半左右,没课,去附近的一家小店办事。离开小店往家走要经过一个市民广场。刚出店门,就听见市民广场的方向,有小孩在哭。我没在意,因为市民广场,常常有大人带着小孩子在那儿玩,小孩子一多,自然哭闹的声音就有了。

      但当我走近时,发现偌大的广场,没有其他人,只有一个小孩子。男孩,一岁多,穿着小背心,白白的,样子很可爱,似乎刚刚学会走路。市民广场是高起来的,即从人行道到广场,要走几级台阶才能上去,反过来,从广场要走几级台阶才可以到人行道,再到汽车来来往往的马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实拍

      那孩子哭得伤心,一边哭,一边大声喊“阿姨,阿姨”。眼睛哭红了,鼻子嘴巴也哭得扭曲了。他站在高高台阶的最边缘,面对马路,一边张望,一边哭喊,似乎想要在马路和人行道上来往的人中找到他的阿姨。

      但他太小了,刚学会走路,台阶还不会下,只能站在高高的台阶上,剧烈的哭喊。我想去抱一抱他,但这场面太诡异,我不敢随便抱陌生一岁多的小男孩。

      我很惊讶,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一个人在广场边缘?看护他的人去哪了呢?我又仔细张望,才在孩子背后,大约十米左右的地方,发现有一个40岁左右的妇女,很隐蔽的躲在一丛植物后面,看着孩子开心的笑着。再没有其他人,显然,她就是看护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实拍

      一边是孩子撕心的哭叫,一边是看护者满足的笑,我有些愤怒了。我冲着那个人大声说:“你这样会伤害孩子的!”

      那人自然有点不高兴,皱了一下眉头,但她看见孩子还在哭着叫"阿姨",又开心地笑了。那小男孩,仍然看着马路哭喊,并没有注意我冲着他身后的人在说话。那妇女没有上前领孩子,孩子还是站在台阶边缘,望着马路哭喊。于是我示意孩子,孩子转身张望,终于看见他的阿姨,于是抽抽搭搭地走了过去。那阿姨站在原地,一边等孩子自己走过来,一边用标准的普通话和好听的声音问孩子:“你怎么不朝身后看呢?”

      那女人,站起来的时候,我看见她的全貌:样子还算标致,一点儿也没有凶恶或土气的模样,衣服也是不错的料子和款式,发型也整齐不俗。

      他们究竟是什么关系?

      孩子叫她“阿姨”,这是对保姆的称呼,如果是亲属,会叫“姑姑”、“姨妈”或者是“娘娘”(niangniang,第一声),而不是“阿姨”。另外,孩子哭得那么厉害,我这个路人都不忍心,如果是亲戚,早就把孩子抱在怀里了。我们这片区域,普通小区和高档一点的小区混在一起。有很多家庭条件很好,保姆穿的比普通人家妇女还要好。穿得好不一定就不是保姆。

      不是亲戚,八九不离十,是保姆。

      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形:

    1、孩子确实很幼小,年龄不会超过两岁

    2、孩子连续哭的时间很长。我出店门,走到广场台阶下,时间最快也要一分钟。

    3、孩子哭得很剧烈。

    4、孩子当时站的位置很危险,他在台阶边上,很容易摔滚下来。

    5、我作为陌生人接近孩子的时候,保姆没有出来干预。

    6、我大声提醒保姆后,她也不以为然,还在嬉笑。

    ……

      那她为什么会这样?

      我首先想到的是,因为素质不高以及没有真正尊重孩子的风气,很多大人喜欢跟年幼的孩子开很拙劣的玩笑,自己觉得好玩,但伤害了孩子。这个小小孩子,他当时的害怕恐惧、那种分离感、被抛弃感、孤立无援感,一定会对他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个保姆穿着体面,不等于她的素质也达到一定水平。她也会开这种拙劣的玩笑。

      再细想一下,如果只是开玩笑,那么孩子开始哭一小会儿的时候,她跳出来就好了,孩子会破涕而笑,那么所谓的伤害也只是一点点。但是孩子哭的时间不短,程度剧烈,路人都听了揪心,而保姆在很开心的笑,听着孩子哭着呼叫他,连我出面干预的时候,她还不出来,还在躲着笑,这是为什么?

      她在乎的是孩子对她的依恋!

      痛哭着呼唤她,她是被强烈需要的。被强烈需要,能很好的满足她的价值感、存在感。人都有这种需求:瞧!我是被需要的,我是有价值的。甚至有人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会不择手段。

      因此,那孩子哭得越惨,在她看来,孩子越依恋她、她越有价值,于是她笑得越开心。

      只是这样吗?

      再仔细想想,甚觉恐怖。

      孩子为什么呼叫“阿姨”,而不是呼唤“爸爸、妈妈”?他爸妈上班去了不在附近呗。这阿姨是他唯一可以依赖的。

      我突然联想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度娘的解释:

      ……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分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劫持者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

      这种屈服于暴虐的弱点,就叫“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群”。

      新生婴儿会与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种情绪依附,以最大化周边成人让他至少能生存(或成为理想父母)的可能,此综合征可能是由此发展而来。

      人是可以被驯养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个案例里,孩子没有被囚禁捆绑,但他面对的是“开放式的囚禁”。保姆成功的制造了一个场景:幼小的孩子,独自一人,在广阔的广场和车来车往的马路边上,他的生命都有可能受到威胁,而能解救他的人,只有阿姨(保姆),阿姨是唯一可以信赖的、阿姨胜过父母!当孩子极度恐惧焦虑时,阿姨出现了,解救了他,阿姨就是天、阿姨就是地、阿姨就是神。

      保姆根本没有打骂孩子,满脸是好看又亲切的笑容,但她驯服了他。以后,她说什么,他一定服从,非常好带。

      驯服,不一定靠打的。

      孩子的父母,此时在office里,正着赚不菲的薪酬,回家看见的是孩子和保姆极其亲密、感情极好、特黏她。他们认为自己运气好,请了个和孩子投缘的好保姆,愿意买礼物给她,甚至愿意加薪留住她。

      而他们的孩子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们一点儿都不知道。偶尔会有父母问孩子情况的,问的不过是“阿姨有没有打骂你”。然而伤害不一定是靠打骂的。

      这些伤害对孩子的性格和未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们更是一无所知。多年后,孩子自己都记得不曾经一两岁发生过什么,但印记早已刻入。《国王的演讲》中,国王都不能幸免。

      走到自家楼下,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细思极恐”。

      再想一想,可以被驯养的何止是孩子,成人何尝不可被驯养?

      自我觉察和独立思考,是可贵而艰难的,自我不断蜕变,是导向新生又极其疼痛的。然而大多数人为了一时的安全和温柔,早已放弃。

    PS

    1、写此文,仅仅记录今天看到、想到的。

    2、意图并非挑拨雇主和保姆的关系,或强化人和人之间的不信任。有很多很负责任、真正有爱心的保姆。为了孩子,不必冤枉好人,也不能放任坏事发生。无论做父母,还是做雇主,觉察能力是必备的。

    3、“伤害”难以避免,用祝福替代担忧,用细致的爱适当地为他们遮风避雨。

    4、如果你是成人,你已经足够强大,去改变过往事件对你的影响,哪怕你不知道它们究竟是什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驯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vuk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