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路一鸣老师解读的《平凡的世界》,对世界的苦难又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
原来我会觉得为什么要有这种写苦难的书籍呢?如果说萧红写那个年代的苦难,恰好对应当时的国情民情,那么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包括余华的《活着》,对应的什么呢?我们的生活都已经奔小康了,为什么还要再次感受那么悲苦的人生。
听完这本书的解读,我大概能够明白原因了。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无常的,一种层次的人生是接纳生活的无常,作出安于现状的勤劳和努力,就像大哥孙少安,接受为了弟弟妹妹辍学的人生,接受贫困家庭带来的苦难。另一种层次的人生是在苦难之中开出改变之花,就像弟弟孙少平。通过不断的知识积累,少平虽然并没有实现阶级的跃迁,但是整个人生活的越来越通透,读书让他有了质的改变,这种改变虽然现在看不出太大的变化,但长期来看必然是成指数增长。
书中让我最动容的一幕是,哥哥少安想要弟弟少平跟着自己回村一起干,但苦于找不到弟弟,就通过好友田晓霞来到了弟弟生活的地方。那段描写既悲惨又生动,他们在四处透风的建筑里,发现了一个亮光的小屋,房屋简陋,少平背对着他们,后背是一道道体力劳动留下的淤青,然而他却借着微弱的光在认真读书。这就是现实主义文学给人的感受,会让人们产生深刻的反思。
与之对比的是理想主义小说,完全就可以写少平凭借田小霞的父亲上位,从此飞黄腾达或者官运亨通。或者是网络小说,少平遇到一个随手就可以甩给对方一百万的富婆,轻松从农民变成才万富翁。然而,细思极恐,当我们沉浸在这样的爽文难以自拔的时候,就像毒品一样,让肉体和心灵都安于享乐,无法迎接生活中真实的重锤。
除了现实主义小说的深刻,我还感受到了读书的价值。这个世界上最廉价的学习工具就是书籍,读书不只是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很重要的是价值观,如果我是孙少平我会怎么做?如果我处于苦难的中心,我能不能比少平做的很好。就在这种不断反思之中,我们能把平凡的生活过得更加有意义。
我觉得可以自己尝试读一读这个大部头的书,相信能够从自己的角度感受苦难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