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武训实验小学教学楼四楼大厅悬挂着一则内容为:“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在书里,没有的东西也在书里。”的标语。
武训实验小学初看这一则标语,我们很容易想到,这是一则鼓励师生多读书,多学习的标语。就像俗语“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样,都是通过一定的文学手法,鼓励人们多读书。但就表述方式而言,这一则标语又明显有别于“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表述是毫不掩饰的直白。在古代能够读书的人几乎都是男性,我猜测最初创造出这句话的人,或者是一个精通男性心理的人,或者是一个风流倜傥的人吧。“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表达,会让人产生许多浪漫的遐想,像傍晚的落日,温暖而黄红的光,斜斜地照在人身上,整个人也温润起来。它是暖色的。
有暖色就会有冷色。武训实验小学的这则标语就是冷色的。
武训实验小学“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在书里,没有的东西也在书里。”
这则标语不会让人产生许多浪漫的遐想,却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静静的深邃的思考。
世界上的书籍浩如烟海,一个人即便从生下来就会读书,他也无法阅尽天下书。一个人阅读量终归有一个最大的边界值。换句话说一个人读书的数量是有限的,在这些有限的数量中,也一定会有许多书是消遣的,无聊的,甚至是不良的。如果把这些“没用的”“有害的”书籍剔除,仅仅考量“有用的”“有益的”“有效的”书籍,恐怕人的一生真正对自己产生深刻而重要影响的重要书籍,我想它的数量应该是很少的。
正在读本文的朋友们,你们可以试一试呀。请你按下阅读的暂停键,启动大脑飞速的想一下,对你产生重大影响的书籍,究竟有多少呢?你能像报出自己父母妻儿姓名一样迅速地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这样的比对当然有瑕疵,书籍固然无法同父母妻儿比较,但是能够影响你精神长相的确实是书籍,阅读时生命的化妆呢。我想恐怕能够脱口而出的朋友是不多的。恐怕好多朋友会好好想想才能回答,甚至好好想想也无法回答。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对我们的阅读数量是有限的,既然我们读的书中“有用的”“有益的”“有效的”书是不多的。那么,如何能够在这些“有用的”“有益的”“有效的”的少量书里,看到“世界上有的东西”和“世界上没有的东西”呢?
在书中看到世界上有的东西不难。
在书中看到世界上没有的东西也不太难。
难的是什么呢?
从书中“有的东西”里看到“没有的东西”难。
从书中“没有的东西”里看到“有的东西”更难。
武训实验小学什么叫:从书中“有的东西”里看到“没有的东西”呢。最聪明智慧的是老百姓呀,老百姓的表述最明白了“听话听音”“弦外之音”你看多么简单准确的表达,必须点100个赞哦。许多事情,看到的往往是表象,看不见的才是真相。
举个例子吧。
如鲁迅的名篇《孔乙己》中有这句话“排出九文大钱”。教参上往往解释为这是体现的孔乙己穷酸样云云。这样的解释却有合理成分,但仅仅这样吗?
我们还可以从“有的东西”——“排出九文大钱”里,看到哪些“没有的东西”呢?
我们站在孔乙己的角度去想会有怎样呢。
“做工的人……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
这句话是《孔乙己》的开篇段中的句子。这里强调了短衣帮只肯花“四文钱”买一碗酒,不肯多花一文要茴香豆。而孔乙己却能够花“九文钱”不仅要两碗酒而且还要一碟茴香豆!孔乙己自己也不傻,他当然知道去喝酒短衣帮们会捉弄他。可是面对挑衅他能做什么呢?打架,他一是不会做,有辱斯文嘛,而且即使动手,他也打不过一群人呀,所以更不会主动找打。势单力孤的孔乙己要想反击必须找到短衣帮的短处才可以。哪里是短衣帮的缺点?很显然,在酒和菜的数量上,他是完虐短衣帮的。因此他此时此刻做出的“排”的动作,无疑是排给短衣帮们看的,也是在嘲笑和反击他们“瞅瞅,我买的酒,两碗!瞧瞧,我还能要茴香豆!哼!”“排”这个动作里,充满了无声而有力的反击!因此,我们也就看到了,在酒店里有一场没有硝烟的小规模战争,有来有往呢!
我们思考就会发现:短衣帮对何举人收拾孔乙己是认同的,他们同样惧怕何举人,或者说即使何举人收拾他们,他们也同样无法反抗。他们不能怎样何举人,只好欺负比他们差一点的孔乙己。如此一来我们就发现了,《孔乙己》在讲述什么呢?在讲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道理。更可悲的是短衣帮本身就是被害者,他们却以残害更低的人为乐。被害的人同样在害人还浑然不觉,而孔乙己自身遭遇被害也从未觉醒过,大家都在浑浑噩噩的活着。
孔乙己不是沉默者,他在呐喊:“旧社会吃人”的主题。在呐喊“害人者不觉,被害者不醒”的民生现状。
武训实验小学什么叫:从书中“没有的东西”里看到“有的东西”呢。
还是举例子吧,用例子谈谈笔者粗浅的认识。
《皇帝新装》是安徒生的名篇。我们选一段原文来呈现。
“他实在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个并不存在的后裙。
第一句话:“他实在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实在”、“所有的”、“都”这三个词语的使用,更加突出了百姓们对“皇帝什么也没有穿,是裸体的”这件事的一致确认性。
第二句话:“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这句话中将“皇帝有点发抖,”这半句放在前面,尤其是“抖”字的使用,很准确地刻画出皇帝在事实真相面前,内心十分害怕样子。即老百姓说的是真,而他呈现的是假。当假象直面真相,无论假象表现地多么“镇静”,内心其实都是颤抖的,因害怕被立刻揭穿而颤抖。下半句中的“似乎”一词字面的意思是“表示怀疑,表示不确定”,其实真正的用意是表现“皇帝内心极度的自欺欺人”充满了浓浓的讽刺意味。
第三句话:“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句中使用了“必须”一词突出了皇帝愚蠢,明知是假,可是就是要硬来。
第四句话:“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个并不存在的后裙。”这句中“摆出”,“更骄傲”,“神气”这几个词同样写出了皇帝的愚蠢不堪。
当我们将上面的理解合并在一起,跳出皇帝是愚蠢的思维圈子,稍加思索就会发现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皇帝明知是错,明知是假,可是他却能“更骄傲”的游行下去,而且还是“必须”?更一脸“神气”的样子?他能堂而皇之地将错误进行到底,究竟是什么力量在背后支撑?如果“裸游”的不是皇帝,而是一名普通百姓会怎样?
想到这些,大家就会自然得出结论:皇帝是因为拥有巨大的权力,才能够将错误堂而皇之地进行到底的。咱们再进一步思考,权力代表着力量,也就是说,错误在巨大的力量支撑下可以横行无阻。另一方面,老百姓,纵然是所有的老百姓,都知道皇帝是裸体的,而且还都喊出来真相。可是,这对于皇帝的游行,并不能产生什么实质性影响,皇帝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样子继续游行,你奈我何?!
这些不都在给我们揭示另一个道理么:真在掌握巨大力量的假面前是无力的,是不堪一击的。(哪怕真的数量很多,而假只有一个。)假明明知道自己是假,可是却能无视真的存在,蔑视真的存在,继续堂而皇之地进行下去。这时假其实已经变成恶了,真若无力,恶便横行。
当我们梳理这样一个过程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在书中有的东西中,看到了没有的东西你呢?接着我们又从没有的东西中,看到了真实存在的东西呢?当读书启动思维在见与不见中来回穿梭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收获。“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在书里,没有的东西也在书里。”是冠县武训实验小学教学楼四楼大厅悬挂的一则标语。
它给我深深的启示:
读书,要在书中看到世界上有的东西。
读书,要在书中看到世界上没有的东西。
读书,要从书中“有的东西”里看到“没有的东西”。
读书,要从书中“没有的东西”里看到“有的东西”。
家人团座灯火可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