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泰伯第八》07:“士”有几斤几两

《论语·泰伯第八》07:“士”有几斤几两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0-12-27 07:50 被阅读0次

《论语·泰伯第八》07:“士”有几斤几两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911年,十四岁的周恩来在回答老师提出的“为什么读书”的问题时,慷锵有力地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话。

一个少年郎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匪夷所思的,即便是在那个年代,也是罕见少有的。说出这样的话之前,少年周恩来看到了租界之于中国人的耻辱,看到了洋人在租界内草菅人命、横行霸道,看到了具体、真实的中国人的苦难。

苦难是一个人最深重的磨砺,也是一个君子最有力的滋养。苦难面前,或者颓唐倒地,或者坚定地站成一个大写的“士”。

诗圣杜甫在“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苦难境遇里,昂首吟出“安得广厦千万千,光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豪迈。少年周恩来在租界目睹中国人被洋人欺侮的苦难后,悍然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

“士”有几斤几两?周恩来或者杜甫,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与普通人没有多少分别。都是七尺男儿,同为有血有肉。所不同的大概只有一点,那便是经由苦难磨砺和洗礼了的伟大精神。

两千多年前的曾子,深刻地洞见了这种精神力量的伟大。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是“弘大”;“毅”是“强毅”。苦难的磨砺和洗礼,让“士”成之为“士”,获得弘大、强毅的内心,突破“七尺”和“血肉”的局限。“士”是升华了的人,自然担纲起引领人向前的使命。

羊群中有“领头羊”,狼群中有“头狼”,雁群中有“头雁”,人群中走在前头的便是“士”。“士”或许没有魁伟的身材,没有出众的相貌,但一定有弘大、强毅的精神。非有弘大、强毅的精神不可以担纲起担负重、道路远的使命。

“士”这个七尺男儿,这个血肉之躯,要面对的到底是什么?

一、仁以为己任

“仁”是什么?

首先,“仁者爱人”,是一种推近及远的仁爱;其次,“仁”是德性的统称——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再次,是人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孔子自己不敢以“仁、圣”自居,认为颜回也不过能做好“三月不违仁”。

概括一下,仁是由亲情出发推己及人的爱,是天下人公认美德的统称,是人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这些,都是人群中的精神。一言以蔽之,是全人群的大道。

“仁以为己任”,就是把全人群的大道背负到肩上,所谓“铁肩担道义”就是这个意思。

二、死而后已

有个从美国回来的“海归”说过一段很形象的话。他说回到国内,感觉时间在身边呼啸而过;在美国时,感觉时间在体内呼啸而过。言外之意是说,在国内,时间体现在身边事物日新月异的变化上;在美国,物质已经没有什么发展变化了,伴随时间变化的是自己的衰老。

没有特定时空里的真切感受,这段话很难理解。一个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世界的无所事事的人,最该感慨的便是——时间在身体内的呼啸而过了。

还好,曾子在两千多年前便预见到了这种危机,提早在民族基因的深处种下了“士”的种子。弘大、强毅的士,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哪里会有“时间在体内呼啸而过”的矫情。所有中国人心中,只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只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死而后已的使命感。

“士”有几斤几两?不是七尺之躯,血肉之身可以度量和局限的。

“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才是“士”的典型特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泰伯第八》07:“士”有几斤几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vyi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