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认知盲区?
1.打开自己,学会客观辩证看待问题
如果你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当一个人的观点遭到对方的反对之后,他的第一个念头:
不是思考对方的观点是否合理,而是本能的反驳对方是不对的。甚至会讽刺,采取人身攻击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立场。
而我们在接受观念时,会自动屏蔽或者抗拒与以往认知不同的观点,以至于新的认知,无法进入。
人在面对未知的时候,都会有一种不安和恐惧,并会因而采用防御姿态,甚至主动攻击。
如何提升呢?你要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客观。
当你客观,你就会打开内心。当你打开内心,你就有机会接收不一样的观点。
当你接收到不一样的观点,你就能充分发挥你的归纳和演绎。
如果你不客观,你就接收不到外在的信息。
如果你接收不到外在的信息,再聪明也无法进化。
2.多人之镜,改变环境
张小龙在《微信背后的产品观》里说道:“人是环境的反应器。”“我们想的任何东西,都是受外界刺激的,有时觉得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我们的认知和思维,很大程度上,是由所处的环境和圈子决定的。
在同一个环境和圈子里面久了,你的认知就极易被固化,被环境同化。
你会慢慢意识不到,这个世界上,还可以有其他怎样的可能性。
人们无法通过已有的认知来突破盲区,因为过去的经验、过去的认知已经局限了他们的观念。
认知盲区的打破,一般都是自我主动,并借助外力才能实现突破。
所以,你只有改变环境,包括生活环境、交往环境、人际圈子等。
从多个高手那里,获取新的认识,包括新观点、新思路。
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包容吸收外界的不同意见。
内部和外部融洽了,才有可能产生新的认知,打破已有的局限观念。
3.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
如果你去随机调查100家正在转型的公司,80家以上会认为:
第一,说起产品,我们好于多数公司;
第二,一路走来,我们遇克服了多数公司无法想象的困难;
第三,提到转型,我们的状况要比多数公司复杂。
多数人认为自己属于少数人。多数人认为自己不是普通人。
“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是转型的起点。
对于个体而言,同样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