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我大四暑假的时候心血来潮买的,一直到这个月参加小组才重新翻开看,我想如果不是因为加入小组今年一定不能看完这本书。虽然我很早就了解趁早,加入读书会,但这是第一次参加打勾小组,这也是我上大学来第一次写读后感,就当是为2016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吧。
首先,我高中学理科,大学本科学工科,现在研究生在读学管理,开始阅读时我的哲学基础约等于零,只在复习考研的时候被迫输入过,但是当时背过的东西基本什么都不剩了。当时看到小组招募成员的推送的那一瞬间,我就觉得是时候看看《哲学的邀请》了。虽然我看完了这本书,但我并不觉得这本书里的内容我完全理解了,当然这本书我肯定会时不时的拿出来翻一翻,所以现阶段我就选了两个给我感受最深的两个方面来写我的感受。
第一个是学会自己思考,减少照搬和模仿。
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我认为只有近两年我在真正地认真地“思考”。高中之前按部就班,大家做什么我做什么,本科前两年浑浑噩噩,考试前一周才开始学习,从大二向大三过渡时。我开始“思考”了,我以后想做什么?我以后能做什么?等等,慢慢的,我开始改变:开始看书,开始跑步,开始自律。但是,几年过去了,我并没有感觉我实质上有很明显的进步,依旧不够自律,执行力依旧很差,依旧拖延癌晚期。我开始觉得我的“思考”有问题了,看过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之前的我只是在学习或者是重复他人的思想,这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本书的作者是对死亡这件事的认识开始真正思考的,那么我就是从看这一章开始的,我以前看书都只是输入,没有任何输出,只是被动的接受书上写的内容,很少会去联系自己的实际来思考书中所写的内容,更别说将书中所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了。再举一个实例:列计划,每次在微博上看到别人的手账、别人的计划觉得自己也要有一个才行,前两天看了组长推荐的一篇文章才知道我那根本就不叫计划,顶多就是把愿望写下来,我向别人学习和模仿的只有计划这个动作,而计划背后的目的,愿景和使命感,什么都没有。我知道要列计划,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列计划和怎么样完成计划,那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很多时候我根本无法完成我的计划。2017年的年度计划是我自己静下心来思考过后的产物,个人觉得看起来都靠谱一些。
第二个是培养判断力,判断各种渠道的信息是对是错,对我是否有用的能力。
现在互联网十分的发达,我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越来越多,像是微博、微信公众号、朋友圈。我认为当代的大学生必备的能力中应该包括:1.能通过互联网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不做或者少做伸手党,毕竟谁的资源都不是零成本的。2.能够正确的辨认资源的对与错,对自己来说合适与否。为了提升自己的这种能力,书中第二章提到我们应该从质疑我自认为已经拥有的知识入手,我们可以向自己提三个问题:1.我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2.我对它们的确定性有多大?3.我如何才能扩展和提升这些知识,或者有可能的话,用其他更可靠的知识来代替它们?我们有必要不时的去修正一些我们认为自己知道的东西,将它们与我能够找到的其他知识相对照,用批判的态度检验它们,以及与一些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人进行辩论。不能在停留在别人告诉我、书上是这样写的我就去相信这种层面,这并不谨慎,而是要自己主动的思考,并且通过理性的思考得出对或者错的结论。
总的来说,目前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两点,我认为这两点有递进的关系,先学会思考,然后通过理性的思考提高自己对外部信息的判断力。现在是2016年12月31日星期六,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能做到这两点,我会申请一个简书号和微信公众号,不只阅读,开始写作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