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这是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中的一句名言。
你有没有觉得,李笑来也在看着你?
“你个糟亮亮坏得很!”
别急着骂我哗众取宠,且听我细说一二三。
一、“听到那句的时候,我的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
以前,读到李笑来借用物理学上逃逸速度、第二宇宙速度来讲如何实现财务自由的一段话时,颇为惊讶于李笑来罕见的抒情:
赚钱慢是一种罪,原罪。因为财务上的“重力加速度”相对来看太狠了,大多数人不知道而已;你赚钱少,你赚钱慢,你就永远“飞不起来”,更别提“飞出去”了……有一年崔健发了首歌,最后一句歌词是“我飞不起来了”,听到那句的时候,我的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
后来,读Spenser《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的后记《赢得时间,才有可能赢下世界》,从“当你和别人一样时,已经晚了”“我们无比努力,就是为了输得起”中,我读出同样一种语重心长的领悟。
尤其是Spenser在全书的结尾的这段话,在我读起来,别有一番痛彻心扉的体悟和义薄云天的豪情:
张爱玲阿姨抛出的那句颇有争议的“成名要趁早”,我现在开始解读为——她并不是要我们急功近利,而是告诉我们:
年龄是我们身后的猛虎,所有人都被年龄追着落荒而逃。
赢得了时间,我们才有可能赢下世界。
出名要趁早,你真的懂了吗?
币乎大V金马,似乎比别人懂得都更早一些。但他在《说说我的稚嫩和反思》里,还是讲述了自己的糟心事。
对于金马,我只知道当初也是深受李笑来影响,之前很少看他的文章。“@梦想家666”对金马本文的一条评论也许有一点共性:
我说说我的感受,以前最开始看你的文章也是有点反感,因为感觉有点高高在上的样子。这么半年下来可以认真看你的文字了,因为确实好。
金马这篇文章没什么精心雕琢的成分,没扯高深的理论和书籍(《明朝那些事儿》也不过是通俗历史读物),不过坦率地诉说自己在情绪上的起落,反而给人一种深刻印象。让怜香惜玉的女读者想送上爱的抱抱和鼓励:
要幸福鸭。
金马说到币圈的仇人,李笑来可是被很多人视为仇寇。多少人排着队要跟李笑来当面讲那句MMP,多少人申请了500个小号拼命点踩,“骗子”李笑来心态一直没崩,谈笑风生。
比超能洗衣粉还超能。比套马的汉子还威武雄壮。比永琪还有勇气。
说到情绪,随便罗列李笑来的几个金句:
·当一个人的元认知能力增强的时候,他更容易转变为进取型人格,更难被情绪左右,相对更容易冷静,也更容易清楚地思考。
·理智才是最好的情绪。
·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的“战车”是这样的:
黑马很强大(直觉)。
白马次之(情绪)。
骑手只不过是个孩子(理智/元认知)。
用一切办法改进战车的性能!
想办法让骑手尽快成长。
想办法让白马和黑马一样强大。
想办法让骑手和马配合好。
合理的目标是:和睦相处。
在《怎样认识李笑来》一文,我对李笑来有两个终极评价:
李笑来自己可能都没有认识到或者不愿承认,他是当代中国格物致知的典范;在心智提升这件事上,李笑来是个今日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和集大成者。
就是这么霸道。
在格物致知与学习提升的攀登道路上,李笑来一直在看着你。
二、李笑来是我们挣扎着向上的金钱人格
在《我是如何获得财务自由的》一文中,李笑来曾经讲过自己赚钱的36计:招商、经营服装批发、开电脑公司、开网吧、讲课、开留学咨询公司、写书、交易比特币……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赚钱的速度超过财务上的重力加速度,能够“飞起来”。
当然,李笑来以后的发展,可以用一句峰回路转来形容。相对于成为比特币首富的荣光,他记叙自己挣钱的艰难岁月,更让人印象深刻。当时是1995年,因为做买卖被朋友坑了,损失十好几万:
一年多白干。不仅白干,还有负债。这直接导致了大学毕业之后的我不可能去“找个工作”。那时候在银行工作,每个月的工资也不过几百块钱,靠那点薪水,我一辈子都别想还清债务。压力是可以转换为动力的,没有这些压力,我可能真的去找工作了,可有了这种压力,找工作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只好想办法去做生意 —— 那时候人们不用“创业”这个词 —— 辗转了几下,跑去沈阳的三好街,从卖光盘开始……
沈阳的三好街我没去过,但是从李笑来爱以男女之事作比喻的文风,以及从当时的社会刚需,要是李老师当初没卖过色情光盘,我还真不大相信。
“赚钱一定要快,要快到超越‘第二宇宙速度’,不然你飞不出去。”这样字字锥心的告诫,是李笑来向读者掏心掏肺给出的价值连城的告诫。
南宫远最新发的微文读完也让人眼含热泪:
小时候读书,课本和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要我们视金钱如粪土,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奋斗终生。长大之后,才发现金钱才是最重要的,要买房,要养崽。。。当初到底是什么样的傻逼编写的课本,让我读得热血沸腾,每天想的就是世界人民水深火热,我要去推翻资产阶级的腐朽统治,带领全人类跑步进去大同世界。最后还是承重的现实让我清醒了。那天中午,我没钱吃中饭,在超市买了两个馒头含泪吞完,深刻体会到需要拯救的是我自己。
多么痛的领悟!
何思源在《聊聊写作变现:6个月亏1万,我的写作冒险之旅》里,倒颇展现了自己可以同李笑来媲美的赚钱兴趣、意志和决心:
9岁,我经常为省五角钱在东北零下30度的冬天,多等一个小时公交车;
12岁,我为买一本《科幻世界》,时常不吃午饭在街上闲逛一中午;
15岁,我熟谙旧书市场的买卖规则,热络地和商贩讨价还价、低买高卖;
19岁,我收集书店免费发放给大学生的会员卡,20元1张在书店收款处出售;
21岁,我做兼职礼仪,在娱乐节目拍摄现场低胸短裙,为了100元钱不吃不喝热情似火一整天;
25岁,我兼职一对一英语辅导,一天之内在中考、高考、托福、雅思之间无缝切换。
真的只差卖光盘了。
文章讲到的内容社区成长之路的理念与方法论固然精彩(skywalker有一个直白和精彩的总结:三个关键环节,一,进入大V圈得提携,二,投入资本给自已投票和换赞,三,文章得上水平;用思源的话叫做“三角挖矿理论”,用我的话,就是混好通证经济社区的三驾马车:内容+网络+资本),但我觉得更精彩的是何思源毫不遮掩的宣言式的自信表达:
·和你为理想、为爱好、为自由而写作不同,我写作的目的只有一个字:钱。
·对待写作,我们是认真的。
对待赚钱,我们同样如此。
只要不被朝阳群众举报,所有在赚钱道路上的尝试探索努力,都是可歌可泣的。
李笑来代表一种在物质世界里的矢志不移、矢志向上的一种金钱人格。
李笑来正在看着你。
三、 我们花多少时间在什么文章上,能够决定我们未来是赚钱还是被割
牛盾《在币圈,我们应该接收哪类信息?》一文爆出的这个金句,让人读来虎躯一震。
很多人都知道李笑来有一个经典的不等式:注意力>时间>金钱。
如果认为李笑来只会盯着钱看,那就太low了,因为金钱在李笑来的价值体系里,是最不值钱的个人资产。
牛盾这里入笔的精神,正是宝贵的币圈注意力,他所关注的问题,总体上是传播学里媒介素养的问题,即:为了避免总是被投喂嚼过的口香糖(“被嚼过的口香糖无味还恶心”@区域链战争),我们应该对于媒体和信息保持一种批判的警醒。
要知道:“媒体对真实世界的遮蔽,不是通过信口雌黄、歪曲真相,而在于引导注意力。”
要知道:“按照古典老师的分类,信息按照来源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一手、二手、三手、四手信息。”
要知道:“我们花多少时间在什么文章上,能够决定我们未来是赚钱还是被割。”
如果让我在牛盾的基础上再延伸一下,关注什么文章、几手信息,意味着建构怎样的信息结构(最近流行的“含咪量”测试,也从另一个角度提示我们问题的严重性。),而重要的在于:每个人要对自己接触的信息结构负起切身的责任来。
在这个信息超载的时代,在这个信息就是价值的时代,关注哪些社交媒体,就是在构建我们自己的知识-信息框架。
系统性的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建立一种开放、主动、随机的信息摄取结构,避免一般的小白,在信息摄入时容易陷入三种病况:
一是会像没头苍蝇一样,满世界找福利,却根本没有停下来思考信源的信度和价值。
二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筛选标准和信息框架,把自己的注意力过多地投入到了杂音噪音之中,甚至会被噪音误导。
三是由于信息类型单一,导致信息来源偏狭,完全做不到对于今天的决策十分重要的信息来源的开放与多元。在信息洪流之中,就像挑食一样最后变得身弱体虚,信息营养不良。
李笑来说过自己建立社交媒体信息组合的方式,他在twitter上总共关注了1.8万人,为此他专门写了一个脚本,谁关注他,他就自动关注谁。“为了捕捉信息,李笑来买了一个超大屏幕的电脑,专门为了看Twitter。工作累了就看一下,能看多少是多少,能学多少是多少。”
李笑来这么做,是有目的的系统性的对抗社交媒体信息单一化的惯性,而建立一种极为开放、多元乃至随机的社交信息来源结构。这种结构让他把握到巨大的投资机会。
不过,举李笑来的例子,不是让大家都来学他的具体的方法,而是学习他结构化思考自己社交信息来源的态度和方式。
最重要的是,始终要明白,自己之所以关注对方,是因为对方产生的信息,是有助于自己了解世界真相的,是有助于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的。这是关键。
会不会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结构性的思考信息价值问题,是判断这个时代高手与低手的重要标准。进一步言之,关键在于:判断信息的可信度,考虑到不同的可能性。
你看,即使在关注什么信息这种日常活动上(当然,往深了说,这其实本质上也是一种个人资产投资方式),李笑来都在看着你。
想想年少无知的我们,在烟火缭乱、活色生香的媒体信息流沉湎过多少时间、精力和激情。
如果当初花时间多看看李老师,少看看日本的那些老师,我们可以收获多少意义、价值和财富。
想起封存在硬盘里的青春年华,不禁打了个激灵。
李笑来看着你,高深莫测地一笑:时间就像高潮,挤挤就有了。
彩蛋:币乎屯纪事
大年初八,过完一个忙年的币乎屯儿村长咕噜,坐在村口板凳上焦急地等人。
他把手搭成凉棚支在前额眺望,冬日的凛冽寒气,已然在他额头留下长长短短的沟壑。
“狗日的冬天。”咕噜村长骂了一句。就瞧见远处顶着硕大脑袋的一个村民在慢悠悠晃过来。
“二狗!”村长喊道。
幸存者扶着脑袋赶紧跑过来。
“二狗,来,你给我解密一下市值,讲讲炒币的原始成本。”(幸存者:《解密市值:炒币的原始成本》)
“那个啥,村长,我听说电视台对我讲的都有意见了。”
“什么人呀?”村长问。
“好像叫踢威必。”
“哦,我知道。不用烦心,不用焦虑,咱村自己娃。走,下次喊上你去他家看光盘。”
“看盘?”
“恩,”咕噜村长神秘兮兮地凑过来说,“他有盘,36G。”(TVB:《【原创472】币圈人春节返乡自救36计(下篇)》)
幸存者一边应允着,一边问:“村长,您在村口搂啥呢?”
“这不等俩亲戚嘛。”
“村长,你咋不在村口大豪宅里坐着,在这挨冻。”
“为了支持币乎屯的事业,我卖掉房子啦!”
“你是有多缺钱了?房子也卖,打算租房吗?”
“还剩九套”
“打扰了…”
“哦,对了,村长,这大冷天,你等的那俩啥亲戚,我认识不?”
“年前就说要来,一个叫郝文,一个叫郝报。”
“会来吗?”
“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