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今天阅读了陈向明博士《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第十九章:资料的归类和深入分析。其中提到了两种资料分析的方式:类属分析和情景分析。
大致来说,两种分析方式是根据对于现实不同的理解,从而对资料又不一样的解读。类属分析根据的是一种“差异理论”,认为现实是由相同或者不同类型的现象所组成,因此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必须通过并列比较的手法进行。情景分析根据的是一种“过程理论”,认为社会现实是由具体的事件和过程所组成的,具有连续性和动态性,因此资料必须复原到事物发展的进程之中,寻找处于特定情境中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以及各个因素之间共时的联系。
就像是最近比较热门的垃圾分类,类属分析就类似于这种,分为可回收垃圾、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互斥性,为了方便记忆,网友把它们分成:卖了能换猪的,猪不能吃的,猪能吃的,猪吃了会死的。其实就是利用各种垃圾之间不同的特性。如果要进一步去探究为什么要分成这几类垃圾,分类原则一定不是根据猪来分类的。更有可能是根据不同垃圾的处理方式的不同来分。
但是家庭里产生垃圾可不是根据这种分类方式依次产生的,更像是情境分析那样。比如我在家里吃了一顿黄焖鸡米饭,剩了点骨头(湿垃圾),外卖盒我要扔在干垃圾桶里,送了瓶肥宅水,易拉罐我得扔在可回收垃圾桶里,所以根据这些把这些不同的垃圾组合在一起就知道我吃了一顿带有快乐肥宅水的外卖。这就是所谓把资料复原到事物发展的进程之中,来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一章其实还写到,这两种分析资料的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一个类属可以有自己的情境和叙事结构,而一个情境故事也可以表现一定的意义主题”。
类属分析更符合一般人对事情进行归类的习惯,例如医生写病史一样,该患者姓甚名谁,男的女的,哪儿来的,哪儿不舒服,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等等,病史模板上分的很详细。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也一条一条归了类,然后对照起来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毛病就行了。在这一点上SOAP 病史更加的完善,里面还包括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家庭支持等情况。即使是这样,SOAP病史也无法掩盖类属分析的缺点:容易忽略资料之间的连续性以及它们所处的具体情境,无法反映动态事件的流动过程。另外,有一些不存在与模板的条目,也就是这样的分类方式有可能将一些无法分类、但是对于帮助疾病更加有效管理的资料排除在外。在这里首先可以从类属的方面来对精神科的病史进行一些参考。精神科门诊病历第一句,伴随着主诉的就反映了“谁陪着一起过来的?”如果一个已婚青中年妇女是由父亲或(和)母亲陪伴来就诊,那么很有可能这家的夫妻关系不是很融洽,并且,一般来讲丈夫应该是最先发现患者发病,并且最清楚患者病情。另外,精神检查也是精神科非常有特色的检查,高年资的医生和低年资的医生对于同一个患者的检查结果有可能十分不同,这种检查更像是质性研究中的访谈,尤其像半结构化的访谈。基本上是从患者“知、情、意”几个方面进行询问,并且同时观察患者的非语言行为,例如动作、语气和表情。但最大的不同我认为是在于心态的不同,做质性研究的访谈主要是要抱有一种学习的心态,将访谈对象视作是自己的老师,而不是因为访谈者自己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就总是带有批判的眼光去经常打断和反驳访谈对象。而精神检查的对话检查不一样,本身就是按照一个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去对照患者的反应,另外在“是否异常”上本身就要带有一些价值判断和文化判断。最让我感觉和情境分析相似的是,进行精神检查的医生会对之前的检查进行一个总结,这个总结是根据情境进行的,并且会有严重度、风险评估和预后评估。
为了避免类属分析的这一缺点,可以用情境分析为类属分析补充血肉。比如说在SOAP病史书写之后可以加上家庭医生对于该患者的总结,可以包含家庭医生对于患者的其他没有在病史里反应的信息(尤其是家庭医生对于患者的感性认识)。例如患者对于疾病的看法、服药/随访的依从性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