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与孩子一起逛超市,到收银处排队时,听到收银员对前面正在付帐的大妈说“还没满88元”,敏感的神经提示我:应该有促销。
我悄悄问孩子:满88元有什么吗?
孩子说:妈妈,你不用管它满88元有什么,我们只要买了自己想要买的东西就够了。
孩子的一句话让我脸红,这觉悟……我结结实实地被孩子“上了一课”啊。
生活里,你是否也有过这种情况?每次逛超市,我们常常会抱回一堆顺便淘来的“反正便宜”、“日后也许有用”的东西,或者是“买东西送什么”、“满多少送什么”等捆绑的东西,结果总是在不知不觉间花费超出了预期。
那么,我们真的有那么多的需要吗?
01. 感觉什么都用得着,其实是贪欲在作怪
商家为了带动消费水平,层出不穷的打折促销活动是五花八门,隔三差五地出现在大家眼前,正是摸准了人们“爱占小便宜”的心思。
别说大妈大爷赶集似地抢购热潮“经久不衰”,就算是年轻人,在各种噱头的宣传下也会自然而然就乖乖付帐,还满脸都是“捡到便宜”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没有那么多的需要,只是一时糊涂脑热被 “爱贪便宜”的占有欲给迷惑住了,造成 “得到了便宜”的假象。
不用多久就会发现,除了少数物品是真的有用以外,大部分都会被闲置在某个角落积灰尘。
网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剁手一时爽,事后想撞墙。
买买买的背后往往站着贪欲,正是它在暗处扼着我们的脖子,操控着我们原本理智的心理。
朋友H是一位业余的美食摄影爱好者,平时经常晒一些摄影美图,INS风,乡村风,性冷淡风,什么风都有涉及一二,我们都很羡慕称赞她能拍出这么好看的作品,水平都快赶上专业的了。
谁知,她却在苦恼家里东西太多了,无处安放。
为了拍出各种风格的图片,道具是少不了的,小到餐巾、碗盘碟子、背景纸,大到烤箱,相机镜头,咖啡机,一应俱全,装备堪比专业。
她说,平时会不由自主地买一些网红产品,漂亮的厨具、摆件也都想搜罗了来。以至于原本不大的厨房被堆得满满当当,但还是有很多想买的东西……
人一旦对某件事情产生了执念,欲望的种子便会在心里扎根,一有条件,它就会发芽,长大,直到超出实际需要。
如果任由这种需求欲望继续膨胀,结果就会变得病态且难以自控,就会千方百计地想去获得,以满足心理需求,而完全不考虑实际是否真的需要。
一般,时尚的、流行的物品都具有时效性,一旦过了新鲜这个有效期,我们对它的喜爱程度就会发生改变,转而追求更新鲜时髦的产品。
喜新厌旧是一种本能的习惯性反应,买买买带来的只是短暂的心理快乐,我们的注意力很快又会被更新更有感觉的物品所吸引。
就像H说的,尤其是餐具,拍过几次就会觉得新鲜感降低,认为没买到的才是最好看的。
世间好物层出不穷,我们需要擦亮眼睛去辨别是否真的是生活所必需,理性去思考是否真的有必要,而不是盲目疯狂地跟风消费。
当我们感觉被欲望的猛兽包围着脱离正常的生活轨道时,就要冷静地学会放手,以理性的态度去克制心中的欲望,尽快逃离出它的钳制,才能重新回归轻松的生活状态。
02. 盲目追求,终将迷失自己
心理学上说,人们在拥有一些梦寐以求的东西之后,潜意识里就会产生与之相匹配的东西。
正如H为了配合各种风格的自然展示,她就会不断地找到能够与之相匹配的产品,需求也就变得永无止境了。
这种现象叫做配套效应,也叫狄德罗效应。是美国的一位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意思是人们在拥有了一件东西后,不断地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说的是18世纪,法国有位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给他一件质地优良、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上睡袍在家中反复寻找感觉时,总觉得家具的风格与睡袍非常不协调,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
于是,为了能和睡袍配套,他把旧东西全部更新了。书房的摆设也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仍然感到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
一件睡袍带来的只有最初的一点开心,随之而来的却是不断地烦恼和麻烦,因为狄德罗的心被“般配的心理境象”给胁迫了,如果不发生改变,他没办法继续感受睡袍带给他的快乐和舒坦。
一样好的东西本可以单纯享受它带来的快乐,但由于拥有人的心理偏差,就像给自己挖了个坑,被贪念控制着思想,一步一步地往里面跳,若不及时抽身就会越陷越深。
一样原本美好的东西,最终却变成身上的“赘肉”一般,成了一种负担。
03.需求有度,适可而止
有个作家曾经写过一个跑马圈地的故事:
有个人想要得到一块土地,土地的领主对他说,清早的时候,你就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一根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之前回来,插上旗杆的土地都归你。
于是,这个人就拼命地向前跑,直到太阳偏西还没有回来。
第二天,人们在一个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发现他的人就地挖了个坑,将他掩埋。牧师在为他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才能满足呢?死后所占的也就这么大。
这虽然只是个故事,但人性的贪婪展露得一览无遗。
这个跑马人就是典型的被欲望操控了心智,想要的多一点再多一点,到最后,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了,只是一味地在贪婪的道路上裸奔。
想要得更多,最终往往什么也得不到。
欲望本没有什么好坏对错之分,关键还是在于驾驭它的主人,过度的欲望就是一副沉重的镣铐,是一种负担,一种阻碍,它令人喘不过气来。
有许多的事和物,我们还是需要学会及时克制,内心才不会被欲望淹没。
曾经读到过一则师生对话:
一位老师问学生:用酒精消毒,什么浓度为好?
学生们几乎连想都没想,齐声回答说:当然是越高越好!
老师说:错。
看着学生们一个个一脸狐疑,老师解释说: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进不去了,造成细菌在壁垒后面依旧存活。
学生们认真地听着这个新奇的理论,若有所思。
老师进而强调: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相对柔和些,润物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
原来不是只要是酒精就可以消毒的,它还需要有一个浓淡适宜的度才可以发挥效果。
酒精浓度是如此,对欲望的索取,对幸福的理解,又何尝不应该是如此呢?
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度,一旦把握不好过了度,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懂得适可而止是一种智慧。
04. 写在最后
生活中,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也没那么多,但往往是想要得太多,从而扰乱了我们内心的平静。
即便欲求得到了满足,也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快乐,或者说也只能获得短暂的快乐。
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只有坚守住自己的底线,才不会在欲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很喜欢《极简生活》的作者有川真由美的一段话:
真正精彩的生活,靠的不是堆满房间的东西,也不是用之不尽的金钱。
“我经历过怎样的时光”
“我将要度过怎样的时光”
——对时间内涵的正确理解,才是舒心生活的关键。
共勉。
-end-
来源于公众号“遇见花小溪”,
作者:花小溪/喜欢磨文琢字分享小确幸,用简单质朴的文字打动你的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