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一则附近小区物业退出服务的公告贴在了每天路过的社区公告栏上。这类物业“跑路”的事件现在甚至不能算是新闻了,连笔者自己生活了近15年的老小区,也在去年悄悄由街道自己的物业公司接手,开始“提供最低限度的物业管理”,其基本的服务功能也仅仅只是每周2次的卫生打扫和保安值班。于是合力赶走了前物业的小区居民们又开始商量怎么对付现在的物业,但是据说商量并没有什么结果,因为两家物业交接的空窗期,那可怕的垃圾堆积和混乱的人员进出已经把大家吓坏了。
同样的物业和居民的矛盾几乎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上演,一边是抱怨物业价高服务次,一边则是苦恼没人上缴物业费,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物业无力负担费用退出,居民则忍受失控的小区环境。翻看新闻,很多专家、记者,甚至好事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办法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总结一下无非是物业公司要提高管理水平、服务意识,政府要提高监管,居民要重视公共利益……但并没有哪个药方能让双方都满意。
曾经有个奋斗在北上广的朋友对我戏言:看人是不是有钱只要看看他坐电梯是按1还是-1就知道了,按1的多半是要自己挤地铁挤公交的打工族,按-1的多半有自己的车,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这意味着也许价值高过汽车的限量车牌和高过汽车几倍的停车位,这样的人多半已经能在其他很多地方生活得不错。
也正是这段戏言,其实道出了为什么物业公司总是无法让小区居民满意:因为在现在的高房价下,大部分物业公司的服务对象的需求完全不同。在同一个小区里,既有开着宝马奔驰保时捷、对价格不敏感却分外追求环境、氛围的有产阶级,也生活着一群为了麻烦耗尽了所有积蓄,每个月为房贷而奔波,剩下的钱也许只够20天伙食的“房奴”。同住一个小区,看起来是生活在同一平面,然而这背后的差异,就如同下楼时有人按了“1层”而有人按了“-1”一样,隐蔽而深刻。
在疯狂推崇“买买买”的现在,特别是每个品牌都希望上下通吃的愿景下,哪怕是国际一线品牌,也会推出入门级的包包、买得起的口红或者与快消品牌合作的服装。普通人从外部看并不会产生天壤之别,她们都可以在别人的目光中披挂一身名牌,哪怕一个是入门级、一个是限量版。但是剥开光鲜的外表,里面那些不为人所看到的东西却并不会因为你有一套100方的房子或者prada的外套磨平差距,就如同某个热播的电视剧里两个女演员外面穿着同样的名牌衣服争执不下,却最终以大牌内衣和廉价高仿分出了胜负。
回到笔者自己住的小区,住在高档排屋的住户和80平刚需公寓的住户对于物业服务的好坏也许是完全不同的,但是物业公司恐怕并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人群差异被“同一个小区”这样的假象掩盖了,物业公司被要求以相同的服务满足完全不同需求的人群。
也许什么时候真的实现普遍富裕时,物业冲突才会真的消解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