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记得那年去垛石中学听课,一位市里来乡下送课的老师在讲到学生写错别字严重时说的一句话:“也不知道小学语文老师这六年都是干了些啥,让学生连字都写不对!”那时的我虽是中学语文老师,但我教过小学语文,很不赞同那位老师的话。
我从教小学语文到教中学语文,再回到小学教语文,曾无数次为学生的错别字而烦恼,想了很多办法,如根据字形编造字的造字原因(没读过《说文解字》)、因为错字而出现的笑话等,但仍然无法消除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而且在和同事交流中,我发现同龄的孩子差不多错的都是相同的字,出的也差不多是相同的错,并且有些字,差不多每一级孩子都在这些地方出错。除了说他们学习汉字时不认真、不专心外,我其实更觉得这是他们的特点,一个年龄段特点。我觉得,随着以后年龄的增长,识字越来越多、认字越来越熟练,他们会不断改变的。
其实何止是写字,读课文不是吗?往往一篇课文学了好几个课时,学完了再检查读课文,竟然还有很多孩子达不到读通顺读流利的要求,各班都这样。有时我们几个语文老师聚在一起发牢骚:“咱那小时候读课文哪有这么费劲,每篇课文都恨不能背过了!”说到小时候,往往我们还要掰扯掰扯小时候。是呀,我们小时候这个年龄,每天早晨上早学,那时小学不学英语,每个早晨全是读语文背语文,一学期就那么一本语文书和一本练习册,其余啥也没有,怎么会读不熟背不过?现在的孩子可不一样,那么多的科目,忙活都忙活不过来。一周就两个语文早读,你让他们读熟课文?虽说每篇课文学习之前先布置在家预习,可是又有几个孩子按要求去做?曾经有个学生说的话很经典:“老师家庭作业布置读课文相当于没布置作业。”一句话道出了多少学生的心声啊!
说来说去,学生写不对生字、读不过课文,就是见得少认不熟字的原因。再相似的双胞胎,做父母的恐怕都能分辨出来,原因很简单,见得次数多。读书识字也应该是这样。这两天读《阅读的力量》一书,忽然感觉可能会找到能使学生少写错别字的方法——那就是大量自由阅读。虽说这书里面说到的调查结果、研究结果都是二三十年前的,但并不妨碍它到现在原理仍然不变。学生课内学生字写错生字,光在课内一遍遍纠正,再书写再纠正,就像那年看了一部武侠片(具体是哪一部不记得了)后一个同事说的那样——这武功就像自己右脚踩着自己左脚就能使上劲让他跃上山崖一样,太胡扯了!的确,课内出错光在课内纠正,效果并不好,即使当时改过来,过两天还会错。如果让学生真正大量读起来,常用汉字天天见,可能就认得熟了,分得清了,一些错别字可能慢慢就不知不觉纠正过来了。所以,与其花那么多时间纠错,不如把那些时间用在阅读上。这个改变过程可能是需要长时间的,不明显的,但效果一定是长久的。只要坚持阅读,长久阅读,多阅读,肯定有效果。
学生课余形成了玩的习惯、看手机的习惯、看电视的习惯,唯独没形成读书的习惯,于是,我想改变我语文课的上法,少讲,尽量省出时间让学生多读,从课内到课外。只是在体制内不知道给不给我这个机会。
我想试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