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料之于玉雕作品,犹如衣裳之与美人。
在传统的玉雕作品中,最常用的就是和田玉,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发生了改变,人们的接受度和包容度更高,因此玉料的选择不再只局限于和田玉。
十年来,玉语凡音也一直在探索不同的材料,糅合创意,精心打造出一件件与众不同的精品。
料子的演变往往与其市场情况有着莫大的关系,当一种料子的价格上升到一个顶峰的时候,于玉雕匠人来说成本就非常之高了,对于大部分受众来讲也是吃不消的。
———
这个时候,尝试新料子的契机便应运而生。
NA N H O N G
早期,玉语凡音一直用和田玉来制玉雕,至2011年,和田玉的价格迅速攀升,到达一个制高点,于是业内开始将目光转向南红、绿松石等新材料。
自11年起,玉语凡音的创始人叶海林就开始尝试南红玛瑙的雕刻,惊喜地发现,南红的表现力极好。颜色艳而不妖,线条感流畅清晰,质感甚好,脂光内敛。
这抹中国红既满足国人的传统审美,又显磅礴大气,对于玉雕作品来讲极富张力。
不光是发现和尝试新料,对于新料本身的取用和雕刻方式也是经过不断的制作才摸索出现的。
叶海林在制作南红的前期,受白玉影响选择刻意保留原皮,当时雕刻的一件带皮的南红观音件获得了11年“百花奖”银奖。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意义的转折点。
此后,叶海林便真正引入南红,往更深处琢磨,探索出了属于南红的不同风格和工艺特色。随后工作室开始主攻南红,后期南红作品不再留皮,以光滑无痕的形象示人,尽最大可能呈现玉石之美,也和苏工技艺达到了一个完美的融合,此后工作室在南红作品的选料、设计、雕刻上逐渐成熟,受到众多藏友的欢迎。
▼
———
与南红相比,绿松石传递的是另外一种美。
LV S O N G
叶海林最初接触到绿松石,先是被它的纯净淡雅的颜色所吸引,在钻研绿松石雕刻的过程中,叶海林顺着绿松石的历史向上追溯经过多方面的挖掘,了解了藏族文化特点,因缘际会打开了藏传佛教的大门。
绿松石在藏传佛教和藏文化中地位颇高,可以说藏传佛教赋予绿松石独一无二的气质和文化之美,于是叶海林开始构思将二者巧妙的结合。
经过一年左右的实践,叶海林选定绿度母、黄财神这两位深受藏地人民爱戴的藏传佛教人物为雕刻的主要题材,作为绿松石雕刻藏传佛教的主要题材,作品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和关注。
绿松石不仅带给了叶海林创作藏传佛教题材的灵感,也让叶海林重新定义了它的美。
14年之前,市面上的绿松石作品都带有铁线。
一是绿松石所含有铁线多且杂,剔除是一个费大劲儿的活;
二是在当时铁线也可作为辨别绿松石真假的明显特征。
但叶海林选择了用“白玉无瑕”的理念去制作绿松石,将原料的铁线悉数剔除,颠覆了绿松石以往的审美。
在前期,这样的作品遭受了真假质疑。到了后期,无暇的绿松石作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场,绿松石也成为了玉语凡音的一个招牌。
▼
———
随着市场的发展,料子的更替,工作室又陆续接触了蜜蜡、碧玉等材料,如今又又开始尝试黄玉。
在不断地尝试中
玉语凡音没有忘记的是工艺,工艺不能止步;
没有忘记的是品质,必须选择好料。
不断突破的是创新,新料与工艺和题材,彼此间如何起承转合,相互表现。
▼
/
至
今
/
在玉语凡音的玉雕作品中,和田玉、南红、绿松是占主导地位的,而蜜蜡、碧玉、黄玉仍然还在摸索中前进。
于材料的演变过程可以窥见这十年玉语凡音一直在探索,在挖掘,在挑战,在创新,一切只为淬炼最好的作品。
从匠心到匠魄,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 End —
策划 / 屹江南造办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