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产家长焦虑症 有关学校教育的大实话

中产家长焦虑症 有关学校教育的大实话

作者: 李成__北京 | 来源:发表于2024-08-16 04:16 被阅读0次

    知识点一:

    中产家长焦虑症

    纵容孩子的热情和兴趣,帮他们学会怎么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那些成绩和指标。更重要的是分享孩子们的乐趣、眼光和世界。

    如果一个同事家的小孩就读于美国名校,一个亲戚家的小孩从小就是一口流利的英语,大学同学家的小孩钢琴水平达到了专业级,邻居家的小孩数学竞赛得了奖,还能气定神闲地放任你家小孩打电子游戏吗?

    《经济学人》旗下的《1843》杂志这个月的一篇新文章,“高压式家教”(High-pressure parenting),作者是《经济学人》的高级编辑瑞恩·埃文特(Ryan Avent)。

    埃文特是美国人,1990年代高中毕业,上了一所州立大学,现在在《经济学人》伦敦总部工作,有一个六岁的女儿和一个三岁的儿子。工作和家庭都不错,但是他时不时会感到一点焦虑。

    这个焦虑就是要不要使用虎妈式的培养方式,对两个孩子严格训练,让他们将来能去私立名校上大学。

    埃文特自己考大学的1990年代,美国常春藤名校还是比较容易去的,只要你申请,录取率高达四分之一。当时上大学的人也少,美国25到29岁的年轻人有大学学位的也只占四分之一。人们并不认为大学非上不可,常春藤有多么了不起。埃文特成绩不错,他父母也很重视教育,但即便如此还是选择了家乡的一所公立大学。一部分原因是常春藤的学费太贵,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埃文特那时候缺乏“一定要上常春藤”这个意识。

    结果他一到大学就有点后悔了。他跟去了常春藤的高中同学通信,就感到自己的进步速度比别人慢。他甚至觉得自己错过了常春藤这个快速上升通道,搞不好这辈子只能做个默默无闻的平庸者了。

    但是埃文特非常努力,他的确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和职位,现在谁也不能说他是个默默无闻的平庸者。可是埃文特是付出了比身边的人更多的努力才得到今天的位置。他从华盛顿开始记者生涯,一看周围的人都是常春藤的。他升迁到了《经济学人》的伦敦总部,一看周围的人都是牛津剑桥的。

    埃文特说,没有名校学位,参加这种水平的竞争,就好像在别人有绳索、而你没有绳索帮助的情况下攀爬一面墙 —— 也许你也能爬上去,可是那非常、非常难。

    好。现在问题是,你打算让你的孩子,也这么爬吗?

    而且现在的竞争局面跟20年前非常不一样。上过大学和没上过大学,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上了名校和没上名校,机会差距越来越大。学生和家长迅速做出了反应,所以现在常春藤的录取率从20年前的四分之一变成了个位数的百分点。

    1980年代,美国家长陪孩子的平均时间是妈妈每周12小时,爸爸每周4小时。现在,没有大学学位的家长,妈妈每周16小时,爸爸每周7小时。有大学学位的家长,妈妈每周22小时,爸爸每周10小时。

    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这些自己有大学学位的“高端”家长。他们收入比别人多,工作时间比别人长,但是陪孩子的时间也比别人长。如果每天十个小时工作和上下班,三个小时看孩子,再加上各种杂物,那他们哪里还有什么“自己的”时间?连睡眠都受影响。

    中国家长千万不要以为美国家长教育小孩都是放任自流 —— 那是美国“低端”的教育方法。现在“高端”家长的教育竞争,可能比中国还惨烈。在曼哈顿之类的地区,如果你从小孩一出生就去那所最好的学前班报名,你可能已经报晚了。最好的学前班出来的学生才能去最好的小学,然后才能去最好的中学,走上通往常春藤的特别通道。

    美国没有多少人请家教,主流模式是自己带 —— 从早上就要比正常时间早起做几道数学题再去上学,到放学后参加各种课外班,家长全程陪护。

    这是一场军备竞赛。而且很多家庭根本没有条件参加这个军备竞赛。

    但是,埃文特说,他不打算参加这个竞赛。他给了三个非常有说服力的理由。

    第一,高强度竞争对孩子是不健康的。小孩需要玩,而且需要毫无意义的、浪费时间式的玩。小孩需要跟别的孩子一起胡乱的打闹,这样出来的孩子才有健全的人格。如果孩子从小就只知道完成一项一项的指标,考取分数,满足大人的要求,长大了精神上容易有毛病。

    第二,名校教育和家长陪护的作用,未必有那么大。人们认名校这个牌子是一回事,名校到底在孩子能力培养上起到多大作用,是另一回事。家长陪伴也许在早期阶段有用 —— 帮着念念书,背背乘法口诀 —— 后期未必有用,难道好学生不应该独立学习吗?

    第三,家长们付出这么多的“牺牲”,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其实是为了自己。名校标签就如奢侈品品牌,跟亲朋好友一说人人羡慕,也许你追求的仅仅是这个羡慕。关键在于,家长们把“名校”当成了一场比赛的终点,可是人生并不都是比赛,也没有什么决胜的终点。

    所以埃文特的策略是继续纵容孩子的热情和兴趣,帮他们学会怎么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那些成绩和指标。他说跟孩子在一起花多少时间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分享他们的乐趣、眼光和世界。

    评论

    埃文特说到最后有点情怀和鸡汤了,没给什么具体的研究结果支持,但他说的很有道理。从小高强度竞争未必好,名校未必有用,这不是哪个学者突发奇想的说法,这是学界的共识。

    某高中生,成绩实在优秀,毕业前一年就被加州理工学院录取,只要继续完成高中课程就可以去了 —— 结果孩子从此不学了。他跟父母说,你们让我去名校,我现在已经做到了,证明了,然后就不学了。把高中校长都惊动了,非常着急,也不知最后去没去成加州理工。

    某学生,努力进了麻省理工学院,发现自己跟上课程有困难,竟然自杀。

    某家长,孩子没考上名校,竟然好几年内跟周围人撒谎说他家孩子在名校。

    所以上名校这条路,不但难,而且有风险。反倒是有些州立大学出来的孩子,身心健康,也搞高科技公司,也创业,有的特别成功还上了全国性的电视新闻。

    二十年前埃文特上大学时候的美国大学格局,在今天看来可能是非常理想的一个状态。竞争不是那么激烈,名校毕业生也的确都挺厉害。今天这个激烈竞争的状态很不正常,也可以说很不健康,甚至怀疑这些被父母强行推出来的孩子,将来还有没有足够的品格和后劲去取得真正的成就。有些名校毕业生给人感觉已经不太正常了。

    由此得到

    在今日的美国,也包括欧洲的发达国家和中国,大学学历越来越值钱,进入名校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已经激烈到了有点不正常、需要问一句到底值不值得的地步。

    今日名校竞争之激烈,很像是竞技体育选拔运动员。为了让孩子将来能进职业队当明星,你必须从小就严格训练,甚至可能一步走错都不行。那么也正如职业体育,通往名校之路会有大量的被淘汰者,会有人中途就失去资格,会有人永久性地受伤,会有人因此连平凡的一生都过不好。

    建议的策略是 ——

    如果你家小孩有天赋有热情,本身就想上名校,愿意完成竞技体育级别的训练,那你就好好培养;

    如果你家小孩的天赋和热情在别的方面,那就别忘了还有很多别的路可以出人头地;

    不管走哪条路,让孩子和家长付出太多牺牲,甚至牺牲到扭曲人格的程度,都是不值得的。

    还有一点,坚决不信,将来的世界会被一帮从小就知道听话学习的“好孩子”主导 —— 所以你要真对孩子有巨大期望,那就别往那个方向训练。

    知识点二:

    有关学校教育的大实话

    现在有个新研究 —— 也许学校对学习没有直接的作用。

    Aeon 的一篇新文章知道的这个研究,文章标题是“为什么最成功的学生对学校没有热情”(Why the most successful students have no passion for school),作者叫李知炫(Jihyun Lee),这是一个韩国名字,她现在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大学教育学院的副教授。文章说的就是作者本人的研究。

    “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

    PISA用一套通用的试题,在多个国家对中学生进行测试,考试项目包括阅读、数学和科学。考试得分结果经常被媒体报道,人们把它当成各国学生水平的较量。不过PISA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给各国教育排名,而是教育研究!

    考试之外还有一套问卷调查也要求学生完成,调查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等。PISA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之间的关系。它的最高目标是想知道什么方法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到底怎样才能培养更好的学生。PISA项目提供了很大的数据库,研究者可以直接调用这些数据。

    李知炫使用了2015年最新测试的数据,覆盖72个国家和地区,对象都是15岁的中学生(大概相当于初三或高一的学生)。李知炫关心的是学生对学校的观感,和他的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PISA问卷调查里,有这么一道选择题:谈谈你对学校的印象,一共有四个选项:

    A. 学校对我将来毕业以后的成人生活没有起到任何准备作用

    B. 学校整个就是浪费时间

    C. 学校帮我获得做决定的信心

    D. 学校的确教给我将来工作有用的东西

    李知炫就想看看学生给这道题的答案,和他们的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她只需要做一些简单的统计分析。

    常理设想,好学生应该热爱学校。你每天上学充满热忱,对老师言听计从,对教材深信不疑,对教育体制满怀敬畏,你的学习成绩就应该更好。差生在学校充满挫折感,也许他对学校的印象就不那么好。

    但是李知炫得到的结果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生对学校的态度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很多好学生认为学校不起作用,纯属浪费时间,但他们的成绩就是那么好;很多差生认为学校很有用,充满感恩之情,可是他们的成绩还是那么差。你爱,或者不爱它,学校就在那里……而你还是你。

    不管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如何,是男是女,生活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个结论不变。学生对学校的态度和他的学习成绩无关。

    那什么跟学习成绩有关呢?李知炫使用PISA数据发现,对成绩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对*自己*的态度。对自己的能力评估强弱,焦虑感的大小,是否享受学习过程,这些因素对学习成绩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当然,这个研究考察的只是学生对学校的*主观印象*。也许学校事实上有作用,但是学生*以为*学校不起作用。可是不论如何,学生对学校的这个主观印象也足以令人感慨。李知炫就想,如果这些好学生认为他们都是靠自己学习的,对学校如此不以为然,那他们长大以后作为公民,会不会也藐视国家的各个正规机构呢?如果人们对正规机构都有如此悲观的态度,那长此以往岂不是国将不国了吗?

    评论

    从家长的角度看这个研究,如果学校对学习真的没什么用,那花很多钱买学区房,想各种办法把孩子送到好学校去,这还有意义吗?

    学生学习成绩好坏,跟学校的关系不大。蓝山小学之所以成绩好,是因为蓝山小学的家长厉害。这个学区的房子比较新也比较贵,在这里买房的人大都是在周边高科技公司工作的人,这些家长更重视子女的教育。像这样的地方不管你办个什么学校,成绩都差不了。

    那学区房还有意义吗?也许有意义。也许好学区的学生素质更高,而你希望你的孩子有高素质的同学,毕竟同学之间互相影响可能比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还大。但这也只是一个猜测,我并没看出来我儿子现在的同学比他在旗杆小学的同学素质高在哪。

    权衡来权衡去,发现蓝山小学最大的好处居然是它九点钟才上课,比别的学校都晚一小时 —— 这对负责接送孩子,早上还爱睡懒觉的我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从学生角度来看,任何学习的本质都是自学,老师再厉害也不能代替你去思考问题。现代教育制度是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孩子,他不可能让每个孩子去刻意练习 —— 别忘了刻意练习要求的是量身定做的针对性的训练。如果一个班级水平高低不齐,老师想要提高全班平均分,最关注的其实是水平差的学生 — 他不在乎你能不能从95分变成100分,他把差生从60提高到80分,效果更明显。

    学校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了一个社区环境。有记者采访过霍金当年在剑桥上大学时教过他物理的一个教授。教授很谦虚,说“我不能自吹曾经教过霍金任何东西,我的作用也就是监督他的学习进度。”

    这个教授说的,就是学校的秘密。

    由此得到

    学校对学习的作用是安排学习内容、监督学习进度、考核学习水平、交流学习心得。学校对社交的作用可能比学习的作用大多了。至于说“学习”这个动作本身,那是你自己的事儿。

    从人生哲学角度,的确不应该对任何“正规机构”抱太大的希望。正规机构处理的是“平均人”,他们最在意的是统计数字,而不是你这个个人。人如果不能自立,把身家性命托付给一个外部机构,岂不是有点危险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产家长焦虑症 有关学校教育的大实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wqy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