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打开知识星球,又看见了那一个又一个温暖自己的日子。
知识星球有一群在日更的伙伴,最多的连续更文300多天,且篇篇都有质量。
我在这汹涌的波浪中,被大家推着向前走。身边的一花一草,日子里的一点一滴,都成了我写文的素材。
一次次被选为优秀,是更是对自己一点点的鼓励。在知识星球收获了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如今他们依然在坚持日,更不同的是他们每天都在写作品,而我,不过是在记录日常点滴,丝毫谈不上完整的作文。
那是激情澎湃的100多天,那是慢慢看见自己成长的100多天。可惜我中断了,因为自己脑袋中的资源枯竭了。
一日日的忙碌,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去写一篇成文的东西。于是把忙碌作为借口,一次次荒废自己的时间。
这两天在读《奥黛丽·赫本》,在电影《罗马假日》中认识她。在陈彦的小说《主角》中更多了解她。那种了解是她的角色,她的影子,而非真正的她。
《奥黛丽·赫本》开文第一篇便说她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不可能的意思是“不,可能”。她的一生坚守初心,不断突破。
我总想说她的妈妈是她生活的起跑线,而她自己却是决定未来能走多远的生力军。
家庭环境给了她优雅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态度。
战争的灾难训练了她勇敢智慧的内心。
对芭蕾舞的热爱成就了她对信念的执着与坚守。
生活中所有的遇见都有它的理由,所有的遇见都是为了成就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读着奥黛丽的故事,想起了同时在阅读的《曾国藩》,也想起了刚刚读完的蔡磊的《相信》。
每个人是一个独立体,但又不是一个完全的独立体。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选择的,却被周围的环境影响和左右走。所遇到的人所遇到的事究竟对我们自身有怎样的影响?
奥黛丽因为个子太高而不得不放弃,当一名舞蹈家的梦想,但芭蕾舞对于她的成长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因为太笨,多少次考试不中,还被公开点名批评,所有的这些是打击还是成就呢?
蔡磊凭借自己的努力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渐冻症突然袭来,他该如何和疾病做斗争呢?
和疾病做斗争,那是在医生帮助下才能有的战斗力,而面对渐冻症,医生也无能为力。
蔡磊要为自己和渐冻症病友做点事情,搭建大平台,收集大数据,融资促进药物的研发,动员并有的家属捐赠遗体帮助科研进度……
所有这些竟然是一个在和疾病做斗争的病人进行的,实在难以想象。
想起了陈彦的《主角》中的女主人公忆秦娥。
那是一个烧火丫头逆袭记的故事。
她的人生可以说根本没有起点,把低到尘埃里的自己一点点成为剧本的主角,站到了舞台的中央,她靠的不是起跑线,靠的是自己。
人物传记读的多了,似乎对周围的现状看得更清楚了。
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编出一个类似的故事?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成为人生的主角?
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让未来有不一样的可能?
因为未知,所以有更多诱惑。
日更,便是其中的诱惑之一。
这不是一日日被强制完成的一道作业题,而是享受着自己一触而发的感悟,记录着那一刻又一刻或成熟或幼稚的想法。
在这里打卡,无所谓对错,无所谓好坏,它的营养价值或许不过是餐桌上的一碗稀饭而已,那又如何,谁敢说稀饭是没有价值的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8716737/d6c48bdbde9eafe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