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DAY 6

作者: Rachel的治愈日记 | 来源:发表于2020-09-01 17:32 被阅读0次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孙隆基

    第四章 中国人的“个体”

    >> 在中国与西方,讨论“人”所用的叙事是截然不同的。在西方,是倾向于用心理学的语言;在中国人之间,即使是知识分子,也无所逃遁于道德化、人事化(包括政治化)语言之笼罩。换言之,一切在西方是属于个人心理形态的状况都会被中国人予以“人事化”或“道德化”。

    >> 中国式的“人”的概念,却赋予社会与国家对他进行无穷尽的教育与塑造的权力。

    (三)“个人”的不发展

    >> 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是:抹杀“个人”,并没有促进“集体”的公益,徒然造成了“个人”的不发展而已。这种不发展状态,既没有“私”,也没有“公”,而是一种“公”与“私”两败俱伤的状态。

    >> 这种连珠炮一般的如呕似吐之声,令人产生全国都不太健康之感,因此,使人就会怀疑“东亚病夫”这块招牌是否仍然不能摘下。

    >> 一个被弱化了的“个人”面对他人的“心理强势”,会觉得身不由己地被带动。为了有所表现和确立自己的价值,就往往会采取娱乐对方的办法。因此,很容易出现小丑化的倾向。

    (四)不发展的“个人”对别人的伤害

    >> 康德的文化同乡尼采,即对此提出警惕:只要是出现牺牲、服务以及仁爱的眼光的场合,那里就同时有欲主宰别人的意志。

    >> 尼采说:“如果你想升高,用你自己的腿。别让自己被带上去,别骑在他人的背上和头上。”在尼采的观点中,更高的人类之出现,是必须踩在旧的“自我”之上去达成的。

    (四)平均主义的倾向

    >> 马克思说过:在贫穷的基础上实行“共产主义”,结果就只有出现“嫉妒的普遍化”,真是说得一点儿也不错

    (六)“土”与“洋”的关系

    >> 的确,在中国这个“和合性”文化中,任何搞政治的,要想“不脱离群众”的话,就必须诉诸落后的因素,例如权威主义、平均主义、泛道德主义、“非性化”倾向、“类型化”倾向、锁国心态,以及左右不分的“爱国主义”,等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MAY DAY 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wth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