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来没有仔细想过写作之于我的意义,现在回想来看:小的时候写作,那是考试的需要,那时的自己总觉得写好了,吸引考官眼球了,拿到高分了,也就万事大吉了。那时候的自己似乎比较听话,老师家长说什么就是什么,似乎唯一的期待和动力就来自于外界的肯定;后来写作不再是一种考试的需要了,这一切似乎就被搁置了,早期自己“领悟”到的高分技巧、套路似乎在某一瞬间从我的脑海中被拔离出去了,以致于在后来的某一些时刻看到别人妙笔生花、听到别人出口成章时,心里那大片早就被撕裂开的破口像是突然痛苦地清醒过来了一般,一种怅然若失,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弥漫了全身。就好似婴儿初生游泳的本能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退化,成年人不得不在人生的另一个起点去努力地找回这个“前生的记忆”般不甘情愿但却无可奈何。但我偏偏又是个有着极度拖延症的矛盾摩羯患者,有些事情我喜欢压在心底但不去触碰,除非万不得已。所以对于写作,我就是抱着“我要学好写作,写作是一个人的门面,写作写得好的人很有前途”的看法,但抵死不动笔的态度稀里糊涂度过了过去的几年。
也许是去年在港听莫言讲座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让我趋近腐烂的想法重新萌发了新的生机。莫老师的演讲高屋建瓴,但是真正让我心中一震的却是他对文学的看法,他说,文学之于生活就好像头发对于我们的意义,没有头发,我们也能存活,但是有了,就是锦上添花。如此,写作之于我可能就是我对发型的追求了吧。首先,我得要蓄起一头乌黑靓丽的长发,这就需要不断的营养输入;然后,我就拥有了绝对的自主权了,或短或长,或卷或直,悉听心愿。我可以借助一些美丽的饰物,我也可以借助一些神奇的药水,当然,我也可以找到技艺高超的发型设计师们帮我设计出别致的造型。这一切听起来似乎很简洁方便,但是有过烫染经验的人都知道,没有几个小时的投入这一切都是不可能达到的。这就好比是写作,没有前期不懈的付出与耐心等待,是“吃不了热豆腐”的。
也许,这一切,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看起来更加精致些,细腻些,不会因为岁月的增长而变得那么贫乏;也许只是为了填补心里失去已久的那块大窟窿,不会因为无为的放任而懊恼不已;也许只是为了给自己的感情找一个出口,找一个宣泄的支点,不会因为泛滥的思绪而多愁善感。听起来似乎很矫情,目前我能想到的也只是这么多,不管,先继续写下去再说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3385995/426fc0a47ffe86f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