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出生时,并不知道妈妈是个独立的个体,而且把母亲物化、神化。认为父母是神,什么都可以做,不知道妈妈也有自己的需求,看不到成人个体的需求。
儿童在两三岁的时候,会说:“我的妈妈。”看到妈妈照顾别人,会哭,会把妈妈拉过来,把妈妈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来看待,妈妈“全部”是我的。
但过了5岁,儿童情绪已经成长起来,最初的占有,已经从“我的妈妈,我的被子,我的包包……”,从“我的”占有物中走了出来。因此,开始关注和锁定在了最重要的情感问题上:爱。情感的敏感期悄然来临。
孩子开始了对妈妈部分的占有,而不是全部,重点是妈妈情感部分的、爱的占有。一旦获得了妈妈的爱的满足和依恋的充分回应,独立的步伐就会迈出。这正是孩子情感世界的基础。
这个阶段没有很好地度过,成年后,就依然要全然地占有对方,否则就认为“你不爱我”。
有没有发现,5岁多的孩子可以自愿自主地离开妈妈,独自留在别人家玩一阵儿了。这实际上是在说:“我离开了你,太不安全了。但有妈妈的爱,我试着离开并且可以离开的久一些。"
但和妈妈在一起时,就会反复试探:
“我丢了,你会找我吗?”
“你会让要饭的把我带走吗?”
“你究竟有多爱我?”
“你只爱我一人吗?”
儿童喜欢反复问,反复让妈妈承诺,反复听、反复感受,直到有一天,当你说:“妈妈爱你。”孩子开始说“你烦死了,我己经知道了”,这是一个走向独立的信号。
占有让儿童感到满足和安全。反复地感觉爱正是儿童成长和走向独立的动力。但长到成人时,还是这样的心态,这实际是儿童情感敏感期的延续,是儿童化的表现。
儿童需要爱,终究的目的是走向全然的人格的独立。但表现形式却是占有和依恋。
儿童获得足够的爱,会在和父母的关系中独立出来。独立表现在所有的地方:心理、精神、人格,包括爱本身;也包括未来建立的关系:伴侣和婚姻。
这样长大的孩子,懂得爱但不强求爱,给予爱但不乞求爱,关系中既可以独处又可以共处。
如果两个都成长良好的孩子谈恋爱,就绝不是今天我们常看到的“成人的儿童化”的问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