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父母都对孩子的人生报有无比美好的愿望,但真实的生活果真如此美好吗?当一个孩子整日单纯地沉浸在纯粹的美好中时,等待她的将会是什么呢?
听着妈妈柔声细语的童话故事,伴着诸如“公主坐上王子的马车,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入睡,甜甜的,在梦中,全世界到处都是公主的幸运和王子的善良与可爱……可公主一觉醒来,周围并不是都得惯着她前仆后拥的仆人和到处都是鸟语花香的富丽堂皇的城堡。这个一直把自己活成公主的“公主”情何以堪呢?
在曾经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中,那个公主病的女儿让赵薇饰演的妈妈很是无奈,决心要改变女儿,让她不再任性妄为。
《虎妈猫爸》开篇中,扮演虎妈的赵薇生气地呼了女儿一个巴掌,原因是快要读小学的女儿缺乏基本生活常识,被爷爷奶奶惯出了公主病,让一向要强的妈妈实在忍无可忍。

剧中由小童星纪姿含扮演的是一个非常任性的小女孩,被爷爷奶奶过分宠爱,整天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经常不听话做出一些过分的事情,比如说去朋友家做客,因为不愿上农村的厕所而尿裤子,非说小朋友的嘴里有细菌把消毒纸巾塞到人家嘴里,对主人家的各种东西嫌弃,甚至还出言不逊骂对方是老巫婆。更有甚者,这个公主范儿女儿还曾经当着爷爷奶奶的面,提出让爸爸妈妈下跪接驾的无理条件。女儿如此“为非作歹”,让妈妈看到了“隔代教育”的问题所在,所以她狠下心把女儿接到身边,甚至辞职做起了全职妈妈。
在众长辈中,潘虹饰演的贵族范儿“狐狸奶奶”,一直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所以我孙女必须时刻准备”,她坚持的“公主教育法”堪称典型的中国式“富养”。所以,当虎妈赵薇看到别的孩子跳舞、弹琴、历史、古诗样样精通,各种才艺比赛拿的奖状更是贴满一面墙,而自己的女儿茜茜还活在童话世界里,脑子里只有公主和巫婆,异常坚持的让孩子远离了奶奶。
活生生的现实给了那些把自己一不小心地活成公主的女孩子一记响亮的耳光!正常的柴米油盐,人情世故,还是要从小教给孩子的。因为睁开眼,没有人承认你是公主,只会用叫养、品德和能力这些硬性的标准来评判家庭教育的成败,没有人为童话童话世界里的美好买单,更没有人为你擦眼泪,这些道理,越早告诉孩子知道,越好。
在由郭敬明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那个被无端的流言和重伤被逼跳江的可怜女孩子易瑶,用惨痛的现实向我们证实了校园霸凌霸现象的大量与真实的存在。

孩子去上学了却哭着回来,因为被同学打了,骂了,侮辱了。孩子去上学了,却没有回来。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告诉孩子。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不是所有的人性都是善的。当不公和危险出现时应该如何回击、如何保护自己,也是孩子人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课!
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星水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青少年心理素质普遍比较脆弱,遇事往往不冷静,加上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容易造成青少年在群体中唯我独尊、争强好胜的性格。这会导致一些青少年处理不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在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产生霸道的倾向。”
不仅如此,有媒体报道分析,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4+2+1”的家庭结构形式也带来了一些过度保护的现象。常常一个孩子处于六个成年人浓浓关爱的包围中。
这种过度保护很可能带来两种后果:一种是对待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人缺乏包容性,另一种则是处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中失去自我保护的能力。校园欺凌现象常常与这两种后果关联在一起:用欺凌方式对待与自己不一样的人,以及面对欺凌不懂反抗。
“你们为什么不能向某某同学学习,考这么高的分数?”这句常见的中国家长“鼓励”孩子的话,有时候也会埋下校园暴力的种子。
一名目睹了班里欺凌现象的同学告诉记者说,班里一个女生被欺凌的原因有一部分来源于成绩因素。老师每次批评一些成绩较差的同学时,总是拿她作为比较对象。之后,“为了报仇,他们有阵子都会把一些用过的面巾纸、吃完的零食包装袋夹到她的书里,抓蟑螂放在她桌洞里,然后和她说话的人都是和他们为敌,慢慢地大家也不敢和她说话了。
”强大的升学压力使现今的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加剧。许多学校、教师仍单纯看重升学率,过分偏向于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则不够重视。唯成绩论不仅导致被归为“差生”的学生不仅得不到老师应有的关心,而且还会被同学冷落,被父母责骂,被群体所孤立,从而导致心中的不满情绪加剧。而这种不满情绪一旦扩散,并接触到社会的暴力文化,便有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而那些被老师“偏袒”成绩好的学生也常常会因此沦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
最为可怕的是,学校“以成绩为标准,以名校为目标”的教育理念,不仅影响老师对待学生的平等性,也导致了家长对孩子心理的关注较少,较为注重成绩。使得许多校园欺凌现象即使已被家长知晓,也并不得到重视。
还有一种非常突出的暴力现象,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暴力化,同时也常常沦为被欺凌对象,是值得关注的另一个中国特色的校园暴力现象。
此前,教育公益组织北京歌路营联合多个高校研究机构组成了联合课题组,赴华北和西部地区两个省五个县的137所小学,对17000多名四、五年级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家长、教师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园欺凌方面,作为受害者,31.7%的学生表示被一般欺负(每月至少欺负2-3次),而16.5%的学生甚至表示自己被严重欺负(每周至少欺负一次)。此外,看到同学被别人一般欺负的高达48.2%,看到同学被严重欺负的则有27.5%。与2006年WHO公布的40国青少年的校园欺凌发展率相比,此次受调查的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校园欺凌情况远高于国际学生受害者占比的平均值12.6%。
父母外出打工显著增加了留守儿童在校园欺凌中沦为参与者的可能。
在留守儿童中,每月至少2-3次欺负别人的学生占26.3%,被欺负的学生占了36.3%,而看到别人被欺负的则有48.6%。此外,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渠道。在所有寄宿学生中,45%的学生属于低龄住校生(幼儿园至二年级期间开始住校的学生),住宿低龄化倾向比较明显。报告显示,低龄住宿生更大可能成为校园欺凌中的受害者。
2011年广东清远校园“殴打门”事件中,清远某乡镇初级中学数名学生殴打一外地学生的视频被发到新浪博客上,视频中,至少有4名女生对其中一名女生进行扇巴掌、脚踢达2分钟。而牵头打人者为从清城某学校转来的“问题学生”,来自单亲家庭;被打的学生是外地人,其父母在清远打工,因此在本地的学校上学。殴打的原因仅仅是“看外地学生不爽”。
遭受到各种形式的校园暴力会使得受害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创伤,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人格的正常发育。数据分析显示,遭遇到校园暴力会使得受害的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抑郁。有的也会使得受害学生由于受到暴力伤害的投射反应,出现各种违纪和越轨行为,甚至反过来去欺凌别的弱小同学。
培养我们的孩子,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习惯了温室就会变得弱不禁风;教育我们的孩子,要做能够经受严寒考验的松柏,以昂首的姿态历经春秋冬夏。
请告诉我们的孩子:别人说的,你可以全听,但不可以全信。因为这个世界不都是白的,也有黑的,甚至还有灰的。你要学会温柔以待,但也要学会勇敢和坚强。要学会信任,但也要学会保护和反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