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绪教育该怎么实施?该如何教出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
孩子情绪调控的能力,不该通过死板的知识传授来学习,而是让孩子从与别人真实的互动中逐渐学习与培养而来的。
01 别通过否定情绪感受来安慰痛苦中的孩子
试想一个情况,孩子放学回家后,说自己被同学排挤了,因为今天班上分组活动时,没有同学要跟自己一组,而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该怎么回应孩子呢?
此刻,很多大人便会说:“唉!没那么严重啦!一定是有什么误会在!”“不过就是没分到组,有必要难过成这样吗?”“没事!没事!同学都不懂事。没事、没事了,快去吃饭休息去!”“不需要为这种小事难过啦!”
这样的回应,看似在安慰孩子,实则是否定孩子的情绪感受。
听起来很熟悉吗?因为类似话语人们从小听到大,现在大家也如出一辙地复制在孩子身上。否定孩子的情绪感受,会通过以下的形式进行着:
(1)轻忽孩子挫败经验的严重性(这没那么严重,是你想太多了!)。
(2)无视于挫败经验的存在,不与孩子多做讨论(好啦!没事了、没事了!)。
(3)否定孩子情绪感受的真实性,或不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有必要难过成这样吗?擦擦眼泪,不要难过!)。
(4)指责孩子自然流露的情绪反应(动不动就生气、心情不好,这样怎么行?)。
02 因为不允许情绪存在而花更多力气去对抗情绪
否定情绪感受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使孩子内心容易感到错乱,不知道自己经历困境时所感受到的情绪是对的还是错的?
如果是不对的,便会要求自己收起这些情绪,试图不去感受这些情绪。
逐渐地,也学会了忽略或不允许这些情绪感受的存在,最后成了情感麻木或对情绪感受不知不觉的人。
因为出现生气、沮丧、失望、无力、后悔、自责、内疚等这些负面情绪是不对的,于是当这些感受浮现时,便会用尽力气去对抗,试图驱逐,或将情绪压抑至意识察觉不到的地方。
而这些对抗情绪的方式,往往会造成更多的问题,而出现更多恼人的情绪感受(借酒浇愁愁更愁)。正所谓情绪本身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应对情绪的方式。
03 失去与自己或他人温暖连结的能力
另外,大人在孩子经历挫败或困境而感到伤心难过时,否定孩子的情绪感受,往往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问题不被重视,没有受到理解与支持。
然而,一个人的情绪伤痛,是需要在温暖关怀的人际连结中被疗愈的。
少了这份连结,孩子只能将心底的痛再埋得更深一点,甚至还要责怪自己怎么可以那么脆弱,如此容易心情不好,于是,更加重了内心的挫败感。
最后,孩子也难以学到如何安慰自己,以及无法长出与自己情绪相处的能力。
在往后的人际关系中,也难以对他人的痛苦遭遇感同身受,甚至当他人表表露出负面情绪时,会不知所措地试图忽略或不允许他人的情绪出现。
于是,也会这么说着:“没事了!没事了!没那么严重,不需要那么难过!”
04 长期忽略情绪感受将难以捍卫自己的界限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人若无法肯定或正视自己的情绪感受,可能的后遗症便是,当自己的权益或界限受到他人侵犯时,常常浑然不觉。
有些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他人以任何形式侵犯下的受害者,加害者固然可恶,但这些人常是因为没有正视与捍卫自己情绪感受的能力。
因此,在性别平等教育中,当教导孩子如何避免遭受性侵害或性骚扰时,总是会引导孩子确认自己的感受,并相信自己感受的真实性,这往往能帮助孩子避免一些受伤的风险。
情绪教育就是在培养孩子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能力。因为能正视自己的情绪感受,便能做到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界限。
同时,也能够关注他人的情绪,并展现对他人界限尊重的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