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故事与道理

故事与道理

作者: 暖茶洛可可 | 来源:发表于2017-08-20 23:49 被阅读0次

    中国人是喜欢故事的,民族文化靠英雄史诗传承;历史事件编成传奇演义传播。因此,故事自诞生以来就承担起教化的责任,老人说故事有一个特点,别管这故事好不好听,最后的重点就在于总结出的道理。"狼来了"教人诚实,"孔融让梨"教人谦让,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如图嚼了多年的老梗,连小孩子都觉得索然无味,更别提初心渐失又见多识广的大人了,以至于人们从小就产生了这样一种认知,听长辈讲故事就是受道德教育,道理记住了,对人和事的刻板印象也留下了。

    当然,喜欢说故事讲道理的不止是中国人,《伊索寓言》也是此番教化的典型。脸谱化的动物、乏味的情节、意料之中的结局,将一个老套的道理笨拙地包装成人们易于接受的样子,然后反复灌输,直到人们一听说乌鸦和狐狸,就对说好话的人提起戒心为止。

    以上这类故事如同裹了糖衣的洗脑工具,不仅扼杀了孩童的想象力,还容易误导人相信事实就是这样黑白分明,这些弊端对思维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但我想主要谈谈它们对故事本身的作用。故事和道理应该怎么相处,才既能让故事不失本色,又帮助听者有所收获?

    近些年,一种名叫心灵鸡汤的故事类型成了众矢之的。这类故事的本质其实就是说教,初读起来感觉充满了人生智慧,其实却经不起推敲,看似通透的道理一应用到生活便千疮百孔,看似经典的故事一琢磨起来却漏洞百出。"只要⋯,就能⋯"这是鸡汤道理最常用的句式,然而,道理是从千万个事例中高度提取出的经验或准则,并非从一个故事中直接推导而出;故事不过是为了迎合道理而精心改编或虚构出来的海市蜃楼,不仅脱离事实,甚至可能根本不符合日常逻辑。这样为了圆道理而生编硬造出来的故事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最多是长篇累牍且不够严谨的注释,这倒是贴合了训诂的传统。

    真正讲好故事的人从来不是为了说理,人类讲故事的冲动其实来源于对自然万物充满想象的解释,雷公电母脱胎于人们对打雷下雨的纯粹好奇,圣经甚至也衍生于古老的创世纪故事,可见,故事是先于教义的。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伦理秩序成为规范生活的重中之重,故事也逐渐丧失了最初美好的愿景,变成了统一思想的工具。但是,依旧有人相信故事的初衷是触动心灵,所以,当他们看到某幅感人的景象时,遇到某个有趣的人时,或做了某个新奇的梦时,就会产生创作故事的渴望,这样的故事,虽说最初只有模糊的灵感,可在叙述成文的过程中,并不缺少深邃的思想,即使听者没能完全领悟其中奥妙,也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好的故事,能够呈现出永恒的东西,其中人性的流露,永远是百看不厌的华彩篇章。人生在世,世间万象如过眼云烟,亘古不变的只有人性本身,关乎人性的议题永远充满争议,自然也不会有稳固的道理予以支撑。可以说,好的故事,不会困于总结某条道理的思维定式,它就是无数道理自然形成的原始状态,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生活,想到爱人,想到敌人,原有的价值观在起伏的思绪中悄然转变,这才是故事的本意,也是故事的魅力。

    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故事的作用又发生了转变,不再是关乎道理,而纯粹是为了吸引眼球。在这个嘈杂的世界上,为了逐利而讲故事的人越来越多了,只要故事本身够出位,够精彩,道理完全可以弃之不顾。只是,怀着猎奇心态听故事的人,总有一天会疲倦的吧。到那时候,故事又有什么意义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事与道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wvq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