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万里风鹏正举,愿我等后辈也能突破重围,抵达天池。”
突围
@马嘉成)
战士冲出重重封锁获得胜利,这是战场的突围。但不仅限于此,人类也在突围,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民族,都在突围中进步,成就更好的自己。
什么是突围?若要突围,首先要有“围”。若是蜩与学鸠抢榆枋而止,或是适莽苍者三餐而返,那有什么困难可言?没有志向,不知前进,空间便无意义,也便无所谓“围”。正是因为有志向,思进取,而困难横亘其间,我们才要突围。突围是有志者为达理想,摆脱困境的努力。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有志者都在突围中获得成长。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只有不断遇到难题,破解难题,才能获得成功,实现抱负。钱学森为中国研制核弹,筚路蓝缕,废寝忘食,让中国的核技术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这是技术的突围。樊锦诗立足文物保护,在旅游开发的压力下坚持守护,使文物得以留存,这是观念的突围。苏东坡遭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受尽审问折磨,看破官场真相,他发现诗词文采不过是繁饰装点,招来群小妒忌,从此他转而追问人生真谛,留下《赤壁赋》等富有哲思的文化佳品。突心灵之围,重新认识自我,明确方向,获得升华,成就一代文豪。
国家民族也在突围中获得发展。中国曾坐在“上国”的宝座上,醉心于尊荣之梦,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经过战乱,耻辱,中华民族进行了反思,认清现实,励精图治,如今繁荣富强,取得惊人成就。在科技上,我们追求至善,在5G,量子通讯等领域克服种种难题,而今多方面领先世界。
但突围不是一次性的。进取之路上,我们易因一时成就而迷失方向,从而固步自封。所以我们必须坚定志向,永远向前,突围永远是进行时,在技术上如是,观念上如是,在心灵上亦如是。
九万里风鹏正举,愿我等后辈也能突破重围,抵达天池。
突围
@王紫昕
西北的风沙打在脸上,我抬手挡了挡荒原上毒辣的阳光,望向这一望无际而死气沉沉的原野。大家相继下了车,手里提着铲子,肩上扛着幼嫩的树苗,猛烈的风沙使我们无法开口说话,只能指了指前方不远的方格地,沉默着进发。
刚挖开一个坑,流沙就纷纷滑落,填平了坑底。我们只得用宝贵的水浇灌这干涸已久的贫瘠土地,再将远道而来的也有几分枯萎的树苗栽入坑中。从蒙蒙亮的清晨到日光毒辣的午后,再到余晖撒满荒原的傍晚,我们终于在这片不大的方格内种满了树苗,这才驱车返回村镇。帽檐上堆积的沙土在汽车的颠簸中纷纷落下。劳累一天后的睡梦中,我的嘴里又被灌了一把干燥的沙土。
同样的工作,日复一日追加的小灌木填充进树苗间的缝隙,稳固住不断流动的沙土。我发觉队里少了几个人,问了队长才知道都是得了肺病。尘沙积满肺叶,喘气粗些便要咳血。我沉默了片刻,最后只是将搭在后颈上的毛巾系在了脸上,象征性地挡住漫天黄沙。我其实不怕肺病,但这里的树苗不能离了人。队里的人日渐稀少,我若是倒下,这成片的树苗就要前功尽弃了。星星点点的绿意抵抗着四面八方无边无际的黄沙,似是棋局中渡劫的白龙在满目黑子的封锁下挣扎着寻找出路。
回镇的车上,夜幕已然降临,安静的车厢内响起了一阵阵揪心的咳嗽声。在黑暗的车内,泛黄的毛巾无比醒目,我看见队长用毛巾捂住嘴,又猛烈地咳了几下,等毛巾再拿开时,已经有一块儿浸染上了黑紫色的血块,刺痛了我的目光。我别过头,不愿再看。
不知过了多少年,我的脸上已被风沙刻上了千沟万壑,却仍重复着往返于荒原与村镇的工作。不过此时,那里早已不再是当年那片死气沉沉的野地了。下了车,我抬眼望向连成一条绿带的树林,只觉风沙吹在脸上不再那般生疼。身后传来年轻人的声音,“老队长,今天再种多少格啊?”我没回头,望向这道冲破黄沙围堵的林木,答道:“能种多少种多少,种到突破这黄沙的围堵,连上西面那片林子为止!”几个年轻人大声笑笑,“好,咱就让这条绿龙突围!”我们各自扛起工具,向着更远的荒原前进。
突围
@田佳蕊
突围,字面之意可解释为突出重围,即摆脱原有的桎梏,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向更积极的一面探索。于个人而言,突破重重困难是迈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于国家而言,突围亦是谋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不断突破困境,才能脱胎换骨,终成希冀中令人满意的模样。
人生中有数不清的困境与难题等待着我们,或许有人会选择“鸵鸟政策”而享一时安逸,但是唯有我们直面困境,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历练,在不断摆脱困境的过程中培养更优秀的品质,为迎接下一次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珠峰战士”夏伯渝在面临双腿截肢的困境之后,依旧选择不抛弃不放弃。失去双腿没有将他的意志囚禁,他戴上假肢,突出重围,重新征服了世界最高峰。面对中年失去女儿的痛苦,叶嘉莹先生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打破悲伤笼罩,全身心投入诗词研究,为传统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突围或许在短时间内会感到艰难或不适,但只有自己将那层包裹的茧打破,才能化身为蝶,在人生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国家的发展,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持活力;只有不断突出重围,才能谋求更充分更有利于时代的发展。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历史,不断有仁人志士提出新的思考,新的观念,
在原有的传统思想中推出更适合当下的发展理念。正是因为时代中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我们才不会在传统观念的弊端中固步自封,而是选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传承中突破原有的蒙昧,启迪更加智慧的发展。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的发展与祖国的未来息息相关。只有我们在前进的路上不断突破重围,向更好的方向迈进,我们的祖国在面临挑战时才能一次次战胜困境,更加骄傲地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故吾辈青年,当不断突破自我、打破桎梏,盛我中华之明日。
凝视
@高铭辰
即将从基地离休的我,正在做最后的整理。再过几个月,我就将告别这个我倾注半生热血的地方了。目光再次被那摞厚厚的报告所吸引,我陷入了沉思。
最底下的一份是我刚来这里时所写,那时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正要发射中国的第一枚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我作为遥感监控紧紧盯着眼前的屏幕,但我能感受到身后的几百双眼睛在凝视着我们。这群完成任务的工程师们,把他们的希望寄托于这颗卫星之上,欣赏着这颗饱含心血的杰作,期待它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出一份力。正是那时,我初次体会到了航天人肩上的重担。风云卫星承载了数亿中国人的希望,绝不可以失败。
不知不觉间,一份尘封的档案映入眼帘,尽管被众多档案所淹没,我却总能一眼望见它。24年前,我们眼看着它——中国当时最先进的火箭失去控制,冲向数千米外的村庄,每一个在场的人都心如刀绞。不过出师未捷并没有让我们气馁,基地的研究人员倾注心血,两次归零六次大改,无数次的微调,这群平民英雄以手中的画笔把长三乙火箭打造成如今成功率居世界领先地位的“金牌火箭”。中国航天人从不会被挫折击败,正是这种升腾不息的气势,一直在推动中国前进吧,我想。整理好堆积如山的报告,我把它压到了下方。
在这份报告的最上面,则是最令我激动的一份。中国最先进的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终于能乘着改进多次的长三乙上天了!那是我第一次担任零一指挥员,也是第一次有“闲工夫”张望。凝视着大屏幕上渐行渐远的火箭,它喷出橘红色的火焰,气势如虹的朝天飞去。这种气概大概来自直接或间接参与星箭工作的上万人。后来出现在微信上的那颗地球应该有几亿人见过了吧,想到自己送上去的卫星,这么“有出息”,我禁不住笑了。
整理好这些文件,我走出了办公室。不久,就会有年轻人接过这堆积的报告,接过我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凝视着渐行渐远的火箭,继续凝视着这个蒸蒸日上的国家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