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夕”(另一说叫“年”)的怪兽,生活在海底,在每年农历的岁首时,便会爬上岸,伤及百姓,所以百姓只能在这一天躲进深山之中。
后来一位高人想出了应对之策,因为“夕”害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就在它出来的这一天,把村子里各家的门上贴大红纸、烧柴火,把“夕”给赶跑了,所以就有了“除夕”的说法。
后来逐渐演变为贴红对联、放鞭炮的习俗。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除夕"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中。
但庆祝除夕的活动比西晋可早多了,在先秦时期农历的岁末,就有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吕氏春秋∙季冬记》),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小年的来历:小年是传统的“祭灶日”,传说灶王爷原来是一位叫“张生”的平民,娶妻之后花天酒地,败光了家业,后来乞讨到郭丁香家中,羞愧难当,钻到灶锅底下被烧死了。
玉帝得知此事后,认为张生知道悔改,既然是死在了灶底,就封其为“灶王爷”,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要向玉帝汇报工作。
老百姓认为灶王爷要向玉帝汇报,所以非常尊重灶王爷,就慢慢演变为习俗,祈求第二年风调雨顺,事事顺利。
北方的小年在腊月二十三,南方的小年在腊月二十四,为何不在同一天呢?
最初小年只有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在民间在盛大的祭祀活动。
后来皇家也引入这一习俗,但为了区别民间,就把宫中的祭祀仪式早了一天,即腊月二十三。
常年行船的船夫,也引入了这一习俗,为了区别,就定在了腊月二十五。逐渐有了“官三民四船家五”的定式。
北方因为官宦人家较多,就随着官家一起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但南方还是沿续了自己二十四过小年的习俗。所以南北方的小年在今天差了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