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问题】
1. 所有的事物都能从多角度看待,我们如何增加视角?
如果你觉得“很难找到其他视角”,有可能是头脑囿于惯性思维,太拘泥于视角的“正确性”。其实,所有事物都能从多视角看待,不可能只有一个视角。
当看不见其他视角时,不妨绕到事物背面、潜入事物底下,或者将事物扭转、拉伸、抛掷、敲打、揉捏,以发现新的视角——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只是默默地临渊羡鱼,谁也不会帮你找到新视角,只能靠自己努力。
2. 为什么写文章需要充分地进行细节描写?
如果你想吸引读者的兴趣,就不能只描写“表层”,而必须描写“深层”。充分地描写细节,能增加真实感,吸引读者的兴趣。
3. 如何找到取之不尽的素材?
拥有无穷无尽的素材的人,则善于从“自身以外”(即外部)寻找灵感。放眼看看自己周围,写作素材随处可见。从外部找到素材之后,应该和自己擅长的内部素材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运用“外部素材×自己擅长的素材”这一乘法公式来写文章。
【五个金句】
1. 如果你想写出令人信服的文章,就不能拘泥于某一个视角,而需要先找到尽量多的视角,以便从中摸索各种可能性——可以从哪些视角叙述呢?从哪些视角叙述会更有趣呢?从哪些视角叙述会更有说服力呢?
2. 不是“只看见1,所以就是1”,而是“看见了1至10,而结论还是1”。
3. 人的情绪的根源出乎意料地难以捉摸,所以被自己的情绪欺骗之事也屡见不鲜。
4. 擅长细节描写的文章里,有一种吸引读者兴趣的力量。
5. 想要从外部获取写作素材,需要安装“天线”,每天随时收集可能成为素材的信息。
6.当看不见其他视角时,不妨绕到事物背面、潜入事物底下,或者将事物扭转、拉伸、抛掷、敲打、揉捏,以发现新的视角——这一点很重要。
7.视角本身并无正确和错误之分。对于写文章来说,“必须收集正确的视角”这一固定观念是非常有害的,应该趁此机会摒弃之。
8.对朦胧不清的情绪进行挖掘时,最有力的武器是问“Why(为什么)”。
9.如果你想吸引读者的兴趣,就不能只描写“表层”,而必须描写“深层”。为此,需要具备“细节描写力”。
10.这个“发现力”正是传说中的“灵感”的真身。所谓“灵感”,是指把A和B两个不相关的信息结合起来的能力。
【原文案例】
1.各种视角
·关于自己所在的城市→房地产的行情、社会保障体系、学校数量、餐馆和酒吧等餐饮业……
·关于自己的工作→工作内容、社会贡献度、职场氛围、薪酬……
·关于长年形成的某个习惯→做法、起因、效果、缺点……
·关于自己喜欢的菜肴→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的、喜欢的原因、大众评价、食材、味道、口感、外观、香味、配菜、在哪家餐馆能吃到、这道菜能否自己做、常吃这道菜的国家和地区……
2.比方说,乐于助人的人自我分析道:“为什么我这么乐意去帮助别人呢?”然后往往会得出“我喜欢看见别人的笑脸”之类的答案。可是,当你认真地审视这种情感的内核,却发现真实原因是:“我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3.这桌子真脏。乱七八糟的资料和书堆积如山,资料和书堆缝隙间露出勉强可称为“桌面”的些许空间,上面铺(积)了一层新雪似的灰尘,用手指都能写出字来。另外,还七零八落地扔着廉价圆珠笔、笔头有牙痕的铅笔、黑黑白白的橡皮渣、软塌塌的橡皮筋、吃剩的半块糕点、擦过鼻涕的纸巾……还有很多别的杂物,但也不必(无心)再列举下去了。光是看一眼这桌子,就觉得心情忧郁。
4.患流感时
整体描写:身体很难受。
列出细节:发冷、高烧39.5度、关节疼痛、流出黄色黏稠的鼻涕和痰、咳嗽不止、额头和后脑隐隐作痛、没有食欲、身体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出汗多、头脑空白、做噩梦……
5.·减肥×工作效率→削减多余的东西
·运动员×考生→正式比赛或考试前的心理调整方法
·下雨×感冒引起发烧→虽然很讨厌,但却很难避免
·酒×药→过量则有毒害
·盒饭×购物商场→丰富多样
·河流×人生→无法逆流前行
【今日阅读收获及感悟】
1.作者在书中提及的对喜怒哀乐的训练,与我们常常听到的心理学意义上的觉察非常相像。
当情绪到来时,要求自己向内觉察情绪的来源,审视自我,问自己“为什么”。当我们能够轻易觉察情绪的起伏变化时,也就能够自如地控制情绪,而不被情绪所左右。
2.作者关于细节描写的训练部分太实用了。
儿子作文中常常被老师点评太过笼统,而我给予他的辅导又显得没有条理和章法。
作者书中提到的训练方法可以用来教儿子,相信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3.寻找素材的部分,对我自己来说,让我有了更广阔的搜寻素材的角度和敏感度。
同样,我也从提高“发现力”这个说法中,深切感到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锻炼儿子思考力的一种方法。
看上去是在锻炼发现的本领,但还需要敏锐的观察两者之间的相似处,这就进一步锻炼了思考能力。
今天又获宝了,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