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

作者: 昊哲 | 来源:发表于2022-11-18 00:08 被阅读0次

    李鸿章生于1823年正月初五,小的时候家境不好,不过少年聪慧,并且请了当地出名的教师。17岁中秀才,24岁中二甲第13名进士,还拜入了曾国藩门下,成为曾国藩的得意弟子,学习经世之学,大考后点翰林院庶吉士。

    李鸿章小的时候非常贫寒,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样的环境而心胸狭隘,只想为了家中挣钱。反难凭借着优良的天资,在科举上有了一份作为,可以说是骨骼清奇之英才。

    1850年,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实习期已满,1852年,翰林院大考李鸿章列二等,这正是李鸿章升官的好时机,不过就在这时,清朝内部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不久定都天津,建立太平天国。那么此时远在北京翰林院的李鸿章要何去何从呢?他是否要看着太平天国起义越来越强盛呢?

    李鸿章无疑就有两条路,在翰林院仰望或者与太平天国起义有一些作为。对于前者,当前局势正是乱世,在翰林院仰望无疑为之后升官奠定了好基础。 不过从另一方面考虑,如果太平台或起义真的成功了,那么到时候翰林院就不复存在了,因为太平天国是信奉基督教的,那么就更别提在翰林院升官了。而且如果在翰林院仰望,相当于是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了别人,李鸿章不愿意这么做,于是他决定投笔从戎,自己出去闯出属于自己的意义。

    于是李鸿章在安徽找到了好友吕贤基,一起参加的团练,开始了教书生带兵打仗的生涯。

    在团练的这5年里,李鸿章并不是一帆风顺,反而经历了很多磨难。不但在官场上磕磕碰碰,还有夫人,幼子,父亲的相继死亡。正当李鸿章打算回乡奔丧时,军队又遭到袭击,全军覆没。不过在经过和恩师曾国藩的交谈后,他还是从绝望中苏醒了过来。总之,李鸿章在这5年中成长了很多。

    1860年太平天国的李秀成攻破了江南,上海,上海已成为被敌军包围的孤岛。朝廷向曾国藩求助,不过曾国藩此时也没有兵力可以援助,想要援助朝鲜,那么就必须要从零开始再次练一支新军,此时曾国藩想让李鸿章去完成这个任务,李鸿章要不要去呢?

    一方面自己从零开始训练一支新军,并且带着这支新军去面对强大的太平天国,无疑是十分凶险的。不过大的风险总会伴随着大的利益,如果成功夺回上海,那么这将会立一个大功,再说上海对中国也是颇为重要的。于是李鸿章决定接受了曾国藩的请求。

    因为李鸿章之前团练有了人脉,所以找军队所需的人并不困难,加上曾国藩给予的支持,李鸿章相对顺利地建立了淮军。1862年2月,李鸿章带着6500人的湘军到达上海。原本在那里的,还有被雇佣的洋枪队,但是洋枪队看不起装备简陋的淮军,面对强大的太平天国,洋枪队也不给予支持。情形十分危急,最后靠的是李鸿章亲自打头阵,才勉强夺得了胜利。

    那么李鸿章对于洋枪队要怎样处置呢?开始李鸿章认为洋枪队如此散漫,并且不注重团队合作是不可被重用的。不过再次思考,如果想要变得强大,那就需要学习洋人的技术。所以李鸿章不但没有解除洋枪队,反而虚心求教,改尽旧制,更换了洋人的武器。两年时间,湘军人数增加了六七万,最终平定了太平天国1870年。李鸿章代替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成为了大清疆臣之首。

    那么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对李鸿章来说是一件好事吗?从一方面讲,这当然意味着权力,意味着荣华富贵,高官厚禄,人生的巅峰,当然不可以说是坏处。但是从另一方面想,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李鸿章成为权力最高的人,那么天要是塌下来,他也就是要撑起天的那个人。

    而如今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全方位落后于西方。举个直观的例子,当西方在海上势力已经发展成军舰的时候,中国的“海军”还只是小渔船。那么面对如此局面,李鸿章该如何解决?

    解决问题的办法无疑就是变革,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那么进一步的问题就是该如何变革以及要变革什么。

    中华文明数千年及衣冠文物制度,当然有其价值,这些是不能乱改的。能改变的就是科技,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正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也就是洋务派。

    李鸿章的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开始大量购买枪炮,以及组建军工厂。1865年建立江南制造总局,1867年仿造了德国最先进的步枪,之后又建立了天津机器制造局。总之轰轰烈烈的,建设了很多现代化设施。

    但是现在的问题就来了,洋务运动不管再怎么搞的轰轰烈烈,中国都还是在模仿西方。既然是模仿,那么做出来的东西就肯定是要落后西方一步的。西方做出来的科技可以卖给其他国家,中国做出来的科技只能给本国人用,无法产生利润。那么久而久之洋务运动自然就搞不下去了,那么如何才能让洋务推行下去呢?换句话说就是洋务运动如何才能搞到钱。

    首先肯定是不能向老百姓多征收税务,于是就办民用工业,以求富。所以就有了开平矿务局的建设,以及轮船招商局。在纺织方面都建立了上海机器织布局。这些都是在从民商制造财富,也可以说是从两人手中挽回了一部分利益。

    所以洋务运动其实就是中国在学习西方,其中洋务运动的两个核心就是军事自强以及民商求富。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立,在李鸿章20多年的努力下,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个钢厂,第一个机器制造局,近代化军校,海军舰队都相继建成。但是这种貌似欣欣向荣的局面可以持续下去吗?

    是不行的,因为洋务运动耗资巨大,而且其实海军也并没有非常强的时效性,是第1点。第2点是李鸿章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肆意运用了汉人,不管这些汉人是否真的懂海战。这不仅引来了满人的不满,甚至还引来了汉人的不满。

    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北洋海军并没有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自从1888年后北洋海军成立后,就再也没有添加过任何一艘铁甲船。1891年后,甚至枪炮都停止购买,北洋海军的发展彻底进入停滞状态。

    作为对比,日本在同样被打开国门,1808年的明治维新后,60%的资产全部投用于海军的发展。1891年已经与中国持平,后续持续购买最尖端的装备,开始领先于中国。

    所以,1894年日军入侵朝鲜,那么以权倾天下的李鸿章该如何应对呢?

    从一方面,李鸿章费尽心血培养军队,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真正上战场吗?所以大敌当前,不惜拼光淮军和北洋海军,也要奋力抵抗日本。不过从另一方面讲,主张中日和谈也不是没有道理。这样可以尽可能保存北洋海军的实力,也不至于让中国都被卷入战场之中。

    不过,已经72岁的李鸿章实在下不下决一死战的决心,所以他一直徘徊于以和为贵和积极增兵备战这两者之间。李鸿章先是派英俄两国与日本交谈,设法避免战争,又说说就算抵抗日本也应该在尽可能不损失自北洋水师船舰的情况下就这么做。命令摇摆不定,既没有下定决心要和谈,也没有下定决心要决一死战,从而积极备战。

    不过日本方面是铁了心的要打下朝鲜,在李鸿章还在漂泊不定的时候,日本一直在备战,7月25日,日军击沉中国的运兵舰“高升”号,甲午战争正式开始。

    甲午战争的结果大家都是清楚的,北洋水师全部覆灭15,000人的淮军,也因为将领领先逃跑,不战而溃。1895年,就只是一天多的时间,6万多人的军队全部覆灭,日本占领旅川后又进行了4天的大屠杀,2万多中国人民死亡。

    那么作为这一切的主导者,也是这一切失败原因的负责人,李鸿章会有几种命运呢?应该就是以下三种:

    1.被贬为庶民失去一切的官位

    2.杀头,终结生命

    3.派往日本谈判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李鸿章选哪一个命运可能会更好一些?

    首先我们来比对第1条和第2条。李鸿章此时已经是一位垂垂老矣的老人,此时的余生已经不可能有任何作为。不过此时告老还乡,还不如自己终结生命。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如果就这样回家,继续生活无疑是一种苟活,对于李鸿章来说苟活还不如一死了之。第二,失去官位并不能让人解除对于李鸿章的怨意,如果以生命谢罪,没准在历史上还可以成为一个不能称作彻头彻尾的小人。所以此时的李鸿章,是完全可以接受终结生命的。

    但是李鸿章没有这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还有第3个选择,去日本谈判。中国面对日本全面溃败,所以去日本谈判是没有任何理的,那个时候李鸿章去往日本谈判无疑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如果谈判失败(这也是极有可能的),李鸿章将会背负更大的罪名。但还有一个方面,中国需要和日本谈判本来就是李鸿章的缘故,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李鸿章有义务有责任去日本谈判,也有责任承担可能随之而来的骂名。

    所以1895年3月,李鸿章被任命为全权大臣,与日本谈判,日本要求中国割让台湾,辽东半岛,并且赔款3亿两白银。经过李鸿章的谈判,日本同意减少1亿两。不过之后日本说“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就是日本已经不在谈判了,李鸿章没有办法,只得签订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是中国史无前例的侮辱性条约,鸿章也成为了举国公愤的历史罪人,似乎现在中国史中一切的黑暗,混乱都是李鸿章造成的。李鸿章最终只能通过出国考察以躲避民愤。

    1900年,出现了义和团起义,慈禧竟然以此向八国宣战。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义和团毫无抵抗之力。因此李鸿章再次被启用,就任总督去北京与八国联军和谈。那么此时的问题就是李鸿章还要不要去呢?

    如果说甲午战争后的谈判是因为李鸿章有义务的话,那么这次与李鸿章就是毫无关系。但是李鸿章看着中国人民生灵涂炭,又不能不管,并且此时朝廷中也没有一个人敢出来担当,所以77岁高龄的李鸿章还是决定去谈判。没有谈判的底气,力量,后援的李鸿章只能靠着自己的一张嘴皮,让八国联军本来10亿两的赔款降到了4亿5,000万两,也就是中国人民一人一两亿以是耻辱,签订了《辛丑条约》。

    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回到家后就开始大口吐血,1901年11月6日,离开了人世。

    其实面对李鸿章的一生,我还是很为他感到惋惜的,也很为之触动。原本李鸿章作为权倾天下的将领,就因为一场失误,失去了一切,地位,管制,名声。但是事后,李鸿章依然主动承担齐了自己应该承担的,他并没有一了了之,反正都失去作为的可能,还不如回家养生。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为了清朝做出自己最后的一份贡献,与八国联军谈判,不惜让自己背负上更多的罪名。

    这当然不能掩盖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的作为,但是我觉得,并不能说李鸿章就是完全的罪人,至少不能单单从这一个方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鸿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xah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