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7年读书总结

2017年读书总结

作者: 逐日free | 来源:发表于2018-01-06 21:54 被阅读223次

2017年过去了,总结下过去一年读过的书吧。

这一年来陆陆续续读了30来本书,简单罗列一下。

一、《夜香港》★★(较差)

去年在潘家园旧货市场淘旧货,翻到了这本小说,封面不错,简介也还感兴趣,就买下来了。

典型八十年代的文风,作者抱着对资本主义的警惕感写的小说,总的意思就是大城市看似繁华,背后却是赤裸裸冷冰冰的人际关系,人人都见利忘义。

整体感觉很一般,但是对于了解那个时候主流思想文化界对资本主义思想的看法还是挺有趣的。

二、《设计中的设计》★★★(一般)

无印良品,原研哉,写的设计哲学书,总的感觉就是阐述了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我感觉书华而不实,没啥干活,可能是自己不太懂这种形而上哲学般的设计理念吧。至少内容撑不起一本书的架构

三、《影视剧作元素与技巧》★★★★(推荐)

这个不用说了,大四的时候找舞台编导同学买的旧教材,编导专业的专业书,干货满满,读起来非常充实,也算是自己读的第一本变局相关的专业入门书。一个剧本中场景怎么串联,冲突关系如何营造等等,还有很多国产港产经典电影举例,非常值得一读。

四、《打工女孩: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推荐)

作者美籍华人,原《华尔街日报》驻京记者,在中国生活十几年,书中的人物也是作者跟踪采访十几年写下来的素材。非常推荐这本书,主要的采访人物在东莞,可以看见过去十几年来中国崛起的背后,这个几千年的农业大国,这些农民个体怎样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融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为此我写过一篇书评《对一座城市的臆想》,如果你对这个国家的过去和未来感兴趣,值得一读。

五、《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非常推荐)

钱穆的经典代表作。我几乎认为应该是必读书,春节回家在高铁上开始读的,基本上可以构造一个历史政治的框架。

主要讲了汉、唐、宋、明、清这几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我是觉得唐代几乎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巅峰,宰相、太尉、御史大夫,行政权、检察权、军权的分立。三省六部制的精致官僚制度的设计,再到后来为何节度使会造成中央和地方的脱离,还有国家的财政权力的划分等等,以几个典型的朝代为代表,讲述了历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带着这套框架再来看今天,至少能看懂《新闻联播》了。

六、《东京迷上车:从橙色中央线出发》★★★(一般)

去日本旅游之前读的书,不算是旅游攻略,更多的是作者对于东京JR中央线的一些个人散文式的回忆。当然里面推荐了很多中央线沿途的经典,包括但不仅限于历史、建筑、小故事等等。

看完这本书再逛东京,另是一番风味。尤其是在御茶之水,去了周恩来留学纪念处,逛了东京的中文书店,看了明治大学,乐器一条街等等,还在邮局买了一套新干线的纪念邮票

七、《香港警察——历史见证与执法生涯》★★★(一般)

作为一个港片迷,大四的时候对港产警匪片过于着迷,在研究“六七暴动”的网上资料时,找到了这本参考资料书,于是叫在香港读书的同学买了这本书回来。

这书基本上就是讲香港警察的历史,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现代警队之一,最开始是在一片荒芜中,英国人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现代化,当然也就包括了警察制度。

最开始香港警队很多山东人,因为英国人比较忌讳把公权力交给香港本地人,于是宁愿从山东和印度招募警员。长期以来港英政府都不信任华人,直到“六七暴动”香港华人警察顶着压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其对港英政府和殖民社会的忠诚,从此以后获得了“皇家警察”的称号,也是从那以后才有了“四大探长”的传奇故事。

整部书还是以学术历史内容为主,比较枯燥,讲了香港警队包括警队各个警种的历史。如果对香港警察历史刚兴趣,值得一读,如果是公安专业的,这部书不可多得,毕竟香港警察是世界上最早的现代警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专业的警队之一。

八、《知日—樱花入魂》★★(较差)

从日本回来的后遗症,樱花季的日本简直是太美了。

《知日》系列丛书吧,就是半杂志,半图书,每期的选题都是极佳的选题,但是出来的内容又让人觉得简直浪费了好题材。这期《樱花入魂》就是浪费了一个大好题材,除了几张荒木经惟的照片选的不错,其他的内容真的很一般。

九、《巨婴国:国内心理学家系统透视中国国民性》★(非常差)

《巨婴国》算得上是年度网红书了吧,年终的时候被下架和谐了,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看了这本书。

我觉得也算是年度垃圾书了。之前也一直知道有一个争论,那就是心理学到底是不是“科学”。质疑的观点比较明确的是,作为一门“科学”,就应该有量化和实验,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到底有没有科学性呢?所以在心理学这门学科中,数理统计方法就至关重要。否则像《梦的解析》这样所谓的心理学鼻祖,最多算是人文著作,远远算不上科学。

而这部《巨婴国》就是典型的没有任何统计方法的“心理学”著作,通篇都是作者自我臆测,套用佛洛依德《性学三论》里面的一些基础理论,发明了“巨婴”概念,然后就把各种社会现象往这个概念上套用,当然最终结论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导致中国人心理不成熟,都是巨婴。

传统文化确实很多东西很腌臜,但是像作者这样不仅以偏概全,带着偏见看问题,而且还把偏见取个高级名字的行为,我是觉得就是稍微高级一点的“无脑喷”。

至于这本书如此受欢迎,不过是“巨婴”这个概念看似比较新颖,然后正巧迎合了某些读者内心的偏见罢了。

十、《倚天屠龙记》★★★★(推荐)

金庸小说就不用说了,《倚天》也是经典之一了。不过相比来说,在我心中还是比《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差了一个档次。

说道这小说,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赵敏抢亲的情节,范遥眉头一皱,说道“郡主,事上不如意事十居八九,既已如此,也是勉强不来了。”赵敏道,“我偏要勉强!”

这句话真是把赵敏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了,就这样,周芷若眼睁睁地看见郡主抢走了她的张无忌。

还有一句话很扎心,杨老师的评论——喜欢赵敏,也喜欢小昭,不喜欢张无忌,可惜我就是张无忌。

不过张无忌真是集“优柔寡断”这一形容词于一身,优柔寡断,性格懦弱,然后居然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成了天下第一,真是替郭靖感到不值当。

十一、《天堂向左,深圳向右》★★  (较差)

在去杭州参加剑道比赛的火车上看完的,早年看过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把我遗忘》,这部作品也是早年老网文的风格,价值观比较灰暗,作者的人生态度也是“厌世”的,人物的结局都是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最终迷失在深圳的灯红酒绿中。

十二、《人类简史》★★★  (还行)

网红书,读的比较快,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

前半部分对“认知革命”的阐述和观点很让人受启发,人类之所以为人类,与动物最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类有“认知革命”,可以意识到一些“虚无”的实体,例如国家、法律、符号、图腾等等。其实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归根结底是“宗教动物”,这里的宗教不一定是狭义的宗教,而是指人类社会的协作底层倚靠的是意识中的“共识”,所以一个部落中“招魂师”很重要,也就是指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非常重要,所以“宣传部”非常重要。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是“马尔萨斯陷阱”,农业社会中的一个人口诅咒,最后中是靠“赛先生”破解了这个陷阱。

十三、《白鹿原》★★★★★ (强烈推荐)

这部小说不用说了,经典,茅盾文学奖作品。黄土高坡上一个儒教教化深入骨髓的村庄,在过去这一百年来,是如何经历“封建社会”大崩溃的。

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态度也拿捏得很到位,没有暧昧的立场。一方面白嘉轩和鹿子霖的对比,在鹿子霖的衬托下,白嘉轩是一个封建传统社会儒家道德观里面比较完美的乡绅形象。另一方面,鹿兆鹏、白灵作为最激进的革命党人,代表的是五四以来,以老毛为代表的文化激进主义者,誓死要推翻旧世界的一群人。

作者对这两拨人的态度没有偏袒,没有否定任何一方,在肯定白嘉轩的同时,也明确地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尤其是田小娥这个角色,作为一个最最悲惨的女性,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最好证明。

黑娃也是一个被封建礼教迫害的人,我最喜欢年轻时的黑娃,那时候他砸祠堂,参加农会,赤裸裸的反抗精神,骨子里面是作为“人”的原始生命力,是无产阶级革命最浪漫的代表。奈何最后黑娃还是皈依封建礼教了,从他拜祠堂开始,心都凉了。

黑娃砸断白嘉轩腰这一情节,很具有代表性,一方面是他对族长自卑式地报复,另一方面这种自卑害怕的心理又体现了他内心深处对传统礼教制度的恐惧。这也表现了像黑娃这种没有文化的革命者,对封建社会暧昧矛盾的态度和心理,也为最后他的妥协皈依埋下了伏笔。

朱先生是白鹿原的精神源泉,朱先生最后的去世和遗言最最反映了作者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朱先生作为一位名儒,也是小说中最有远见的“明眼人”,他最清楚历史发展的方向,即使最后有些悲凉,作为儒教的最后一代卫道士,看着这注定消失的一切,或许有些感叹,但是也没有太多的怜惜。

这本书我觉得也算是作为一本“必读书”吧,读懂历史,才能看得清未来。

十四、《你我皆凡人:从金庸武侠里读出来的现实江湖》★★★(一般)

六神磊磊早些年公众号文章的合集。推荐指数一般,这些文章的文风在微信上阅读是一种戏谑,但是印刷成书,总是感觉有些文笔轻佻。不过花露水的文章内容确实毒辣,对金庸感兴趣的读者还是不容错过。

十五、《一本让你爱不释手的日本简史:菊与刀的别样民族》★(很差)

流水账,中学课本书式的日本历史,日本旅游归来的补课。对日本感兴趣,打算进一步阅读《物语日本史》。不过通过此书,对日本历史也了解了一个大框架,包括飞鸟时代啊,幕府时代,明治维新等等。看大河剧也有基本的历史常识了。

十六、《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一般)

几年不见,在北京再次相遇,升哥送的中篇小说。全书水平和情节一般般,主题的情节就是描绘了建国初期的一个青年毕业生到组织部工作的经历,揭露的问题就是基层党组织存在的官僚作风,反映了建国之后的“新问题”

创作于“百花齐放”的年代,也就是老毛说的“引蛇出洞”的时期。后来这小说也被政客抓为把柄,大吹大擂。

其实作品一般般,文学水平也不高,主要还是因为被拿来当枪使了,所以出名至今。作品的遭遇类似于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不过作者的遭遇比王实味幸运多了。

十七、《大败局2:探寻著名企业“中国式失败”的基因》★★★★(推荐)

七月底在上海出差的时候,在酒店的浴缸里躺着看完的。

吴晓波的财经历史书可读性很高。从《激荡三十年》到《大败局》,作为一个记录者,以观察则的角度记录下了很多历史,相比即时性的财经新闻,把一个企业或者个人的命运稍微拉长十年,二十年,命数的不定便是让人感叹。这证实了这真是一个“大江大海”的大时代。

十八、《重庆棒棒:都市感知与乡土性》★★★(一般)

去年过年在北仓图书馆买的。

作者作为一名大学教授,这是一个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成果。作者跟踪采访,以田野调查的方式跟踪采访了多名“棒棒”。

主要研究的焦点在于以棒棒为代表的农民工,进城工作以后,对都市的感知,对自我的认定,以及作为城乡的双重身份的人,在夹缝中的生存状态的调查。

不过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极佳的选题,研究的成果很一般,尤其是书的后半部分,内容散了,没有了聚焦,更多的是材料的堆砌。

推荐另外一部关于棒棒的纪录片《最后的棒棒》,纪录片的文本语言、纪实性、可读性都比此书要高。

十九、《博物馆里说并购》★★(较差)

第二次参观天津金融博物馆买的书,讲企业并购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类似于教材,但基本都是一些网络材料的堆砌,作为科普读物还是可以翻一翻。

二十、《思考,快与慢》★★★★★ (强烈推荐)

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在内部培训课程中见云丰老师和俞军老师强烈推荐了,于是买来一读。

这是一部国外的学术著作,读起来语言比较晦涩,既有翻译的原因,也有专业学术性的原因。书本各个章节讲述了很多研究成果,里面涉及到各种心理学现象。

里面有很多现象,例如“锚定效应”,“可得性启发”等等,在互联网产品和销售策略中都是可以有实践的应用。

但是这部书更大的价值在于,在西方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假设”是研究所有问题的前提,然而现实中市场的参与者并不是理性的,作者通过研究各种心理学现象,把这些通用的,可以通过实验证实的心理学效应,作为变量在放在经济分析的大语境下,充实了经济学的理论实操性和客观性。

最大是体会出来各类效应之外,更加明白了经济活动中“人”的复杂性。无论是创业,或者是工作中产品的设计,亦或者是投资,都要用各种手段,包括定性的认知,定量的分析来研究“人心”的复杂性。

二十二、《港式中产》★★(较差)

国庆回家期间,在观音桥新华书店花一个小时翻完的书。

基本上就是专栏作家的文章合集,讲香港中产的心态,其实也就是老生常谈,全世界的中产心态也都大同小异。

二十三、《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一般)

大学期间,中欧商学院的侯总赠送给我的。平台战略里面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概念,互联网公司的基本法则之一。

其实任何商业行为都离不开合作多方参与,任何交易都涉及到多方参与,所以任何一个交易行为都可以抽象成一个“生态”,也就是一个“平台”。

此书的价值在于几个总结,网络效应,单边网络,多边网络,补贴策略等等。

主要更多的是案例的分析,但是对于实战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毕竟成功的经验难以复制。

二十四、《傲慢与偏见》★(很差)

因为要去看话剧,提前预习了小说。唉,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三观不正。

二十五、《淘宝十年产品事》★★★(一般)

PM业界的网红书。

更多的算是商业史吧,梳理淘宝这么多年来在产品上是如何贴近业务做产品的。包括类目的分类、支付宝、旺旺等等历史。

看完之后我的感性更多的是,作为PM,在任何一个行业或者公司,最终的价值都是对业务的推动和促进。

对于淘宝来说,任何产品的价值都在于提高GMV;对于百度来说产品的价值就是提高线上流量;对于腾讯来说,产品的价值就在于提高用户的社交行为数据。在移动端来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高用户时长和粘性。

看完之后感觉听悲观的,感叹现在已经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PM的最好时代了。

二十六、《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强烈推荐)

好莱坞编剧的黄金教科书。

印象深刻的点是,前半部分对一个剧本的基本架构进行了解析,什么是节拍、幕、场景等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情节的类型,例如大情节、小情节、反情节。

人物形象塑造上,如何树立矛盾,人物行为应该是面对矛盾的情况下,该人物为了解决矛盾做出的“最优解”,而人物的每一次行为决策,背后的原始动因是性格,驱动力是欲望,每一次行为完成后又会面对新的戏剧矛盾。

对故事创作庖丁解牛般的解析,作者的观点是,讲故事是一门手艺,有很多技巧是可以通过练习和观察学习得到。不过我是觉得,技巧仅是工具,要创作出好的故事,更多还是要靠灵感和天赋。

二十七、《六神磊磊读唐诗》★★★(一般)

签售会上买的,花露水读唐诗的公众号集合。和之前的《你我皆凡人》类似,公号的文章在纸质书上读起来略微轻佻。

不过价值在于让人了解到唐诗曾经是多么的辉煌。同时也打开了另外一个视角,历史上某个时期的文风,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和旗帜。唐诗之所以伟大,有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唐朝的伟大

二十八、《苦难与风流:老三届人的道路》

在中关村商圈面馆吃饭的时候看到的,然后吃一碗面之后就把这本书翻完了。

采访了很多老三届的经历和对那个年代的评价。关于老三届和文革历史,网上有太多的回忆录和资料,不过通过谈话采访的还真不多。

纵观那一代人,很多人觉得不幸,青春被挥霍了,但是谁的青春又没有被挥霍过呢?

岁月就是筛子,每个人的运数不定,话说有句话是命苦不能怨社会。在自由选择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就好比当年文革的风云人物,大多数后半生比较落寞,但是这又怪得了谁呢?

赌对了就牛逼,赌输了了就滚蛋,这也许就是人生的常态吧。

二十九、《大江东去》★★★★(推荐)

《激荡三十年》的小说版,四条线,分别代表了国企、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在过去这几十年,在中国这个大时代大赌场的经历。

开头四分之一是一部奋斗史,后半部分是一部权谋史。

看完之后感触太多,最喜欢的还是杨巡,也最喜欢他最后的状态,或许我的内心向往的还是这种散户般的自由生活吧。

梁思申这个角色有点太完美,所有的一切都是光环笼罩,之前很不习惯,到后来觉得也是正常,这个世界本来很多人就出生在别人的终点线上,不能因为自己没见过就觉得不现实,也不能因为过于羡慕就觉得是假的。

这部小说篇幅很长,人物很多,可以算是今年内读过最有价值的一部小说。

三十、《小群效应:席卷海量用户的隐形力量》★★★★★ (强烈推荐)

《社交红利》作者的新书。大二的时候读《社交红利》,收获很大,社交网络发展到移动时代,面临了新的竞争环境和产品形态。

里面有详实的数据,里面的“方法论”包括“三近一反”,“基础用户池”等等,对于用户运营和社交产品设计来讲,很有价值。至少我觉得对于PM工作来说,价值很大。

三十一、《资本主义简史》★★★★(推荐)

书很薄,可以算作是一篇很长很长的论文。

基本的历史框架的基础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梳理了资本主义每一次面对危机做出的应对。

同时纠正了几个问题,资本主义和工业化、资本主义和民主化并没有任何强关联、工业化和民主化,三者之间都没有强关联的因果关系。

同时也证明了资本主义顽强的生命力,作为一种人类的协作模式和分配模式,总能够在各种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激发社会运转的效率。

如果没有任何经济学尝试,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可以帮助自己抹掉以前受过的“毒教育”

相关文章

  • 【读书总结】2020年10月份读书总结

    读书总结:2020年10月份读书总结 数目:本月读书26本。 如图所示 读书笔记:16篇

  • 道需顿悟,术需践行

    《言值》读书总结

  • 2018-04-19 test

    多读书,勤总结。

  • 2月读书总结

    2月读书总结

  • 《原则》

    Day9/21 03-鳄鱼 今日读书:《原则》 今日读书时间:下午 今日读书总结: 今天看见了一个总结 生活原则...

  • 每周读书总结

    每周读书总结 读书总结第二十六周 时间:10.23-10.29 数量:个人分享6篇 主题: 项目开发管理 【读书总...

  • 我的2018年读书报告

    缘起 算总结也好,算任务也罢,照例来个18年读书总结。 总结一下读书的数量,心得,思考,设备,买书的相关。 内容 ...

  • 《亿级流量网站架构核心技术》

    读书总结 读书总结可以看着两篇文章 高可用系统技术梳理 高并发系统技术梳理

  • 每周读书总结

    每周读书总结 读书总结第二十五周 时间:10.16-10.22 数量:个人分享5篇 主题: 多项目开发管控 【读书...

  • 2021年7月24日每日清单

    1、一建读书30页。 2、《周期》读书总结 3、《活出心花怒放的生命》读书总结 4、《职场管理》学习9/108 5...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年读书总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xfj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