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拿“演技”说事儿的时代,本身就说明很多人不配叫“演员”,实际上很多人也确实不是演员。在流量不兴的时候,很少听人讨论“演技”,都是在说形象气质是否合适,而“演技”只是一个演员的出厂配置,就像手机理所当然配有电池。
只是如今,滥竽充数的人太多了。其实这也正常,无论何时何地,有优有劣参差不齐乃是常态,发发牢骚也是常理,这就叫“世态人情”。
不过,我也觉得有些观众过度关注「演技」这件事,对于演戏,演技当然重要,就像唱歌跳舞,技巧也重要。但表演是一个取悦于人的行当,所以能否讨得观众喜欢是更为重要的,也就是「观众缘儿」。这个东西是严苛的,钱与权不起决定作用。有句老话说「老天爷赏饭吃」,这大概也是可通天的一种资质,解释不了,兴许与业力有涉。天若不赏这碗饭,努力也不过徒添悲愤凄凉。演戏的,看戏的,都做不得数的。
不得不说,长得好看,本身也是一种演技,毕竟,“天下第一绝色”纯靠演技是欠缺说服力的。而观众也是五花八门,就是看个“门面”滋润一下眼睛的人也大有人在。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人人都爱剪辑的时代里,什么都可以重新加工,镜头材料的重要性大大提升。
一个角色是否生动,是否有说服力和代入感,并不纯粹依赖演技,演员本身的外形条件和气质是基础,“硬演”肯定是行不通的。
张鲁一和段奕宏的《大秦帝国》是个很明显的例子,这个系列不能说不是经典,然而口碑堪忧。张鲁一演技很好,即使撇开他不惑之年演十三岁少年这个脑残BUG不谈,他演秦始皇也十分勉强,张鲁一的气质清淡疏离,闻不到始皇帝那种一统六国的权欲和血气,这个王压不住大秦的铁蹄。从面相看,这也不是一个荣登大鼎的脸。要我相信这个人“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那只能说战国时代的落幕实在太潦草了。老段的演技有目共睹,但他的吕不韦——我持保留意见,也许他把他的神经质收一收会更好点儿。
再比如《沙海》中秦昊演的邪帝,虽然这一版很多人认可,但我无法苟同。秦昊演技确实好,也很尽力,但他演出的人物离我心中的形象相去甚远。天真成了邪帝那也是“天真所进化的邪帝”,而不是完全不同的人。秦昊又骚又贱还说不出的油腻,跟小三爷无半点相似之处,我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产生代入感的。虽然《重启》剧很垃圾,但是朱一龙的吴邪我是服气的,只看了剧照就感觉有那味儿了。
演技不能弥补长相和气质的沟壑,演技可以放大自己性格中的某一点,而不可能凭空捏造。一个人可能有很多面,但不可能有所有面。演员塑造得最好的人物,必然是与本人最贴近的。身心合一方入化境,这是哲学。
我从不认为演员能不断超越自己,无论男女。因为无论是肉体的鲜美还是心灵的纯净,最好的年纪过去了就是过去了,这是时光所下的审判,拥有无上的权威。再好的沉淀与演技,也弥补不了逝去的青春与天真。“老戏骨”这个词根本就是伪命题,戏骨就是戏骨,跟老不老毫无关系。演艺这个行当是老天爷赏饭吃的,年龄大小并不是问题,每个人际遇不同,关键在于是否有吃这碗饭的本事。流量明星的罪过不在于年轻貌美,年轻貌美谁不喜欢?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人间的财富。但演艺工作不是肉体交易,空有年轻貌美是不够的,若是才不配位吃相就显得难看了。艺术,是以打动人心为第一要务的,否则就毫无意义。用钱包装出来的商品打动不了人心,只能挑逗欲望。次元不同,自然不能混在一起玩耍。
台上演戏,台下看戏,都是个热闹。
全民能将娱乐的瓜吃得津津有味,就是太平世道,在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之时,“吃瓜”只是小众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家都是“好演员”,上演着“太平”这场大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