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梨俱吠陀时代后期,雅利安部落已从印度河上游向东迁徙到恒河、朱木拿河之间,到公元前1千纪上半期,逐渐移入整个恒河流域。开始使用铁,手工业分为铁工、木工、织工、陶工、金工、珠宝匠等。商业开始发展,出现商人和高利贷放贷者,加速社会分化。战争中把敌人变为奴隶,贵族通过高利贷剥削本族穷人,变为奴隶,奴隶与牲畜地位一样。随着阶级分化和社会矛盾的发展,原氏族部落机构变成镇压人民的暴力机构,政府、法庭和军队都产生了,农村公社变成了奴隶主国家进行剥削和统治的单位。
早期吠陀时代开始萌芽的社会等级,在恒河流域奴隶制国家形成过程中成为严格的等级制度。奴隶主利用瓦尔纳制度巩固统治地位,瓦尔纳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统治。
婆罗门教:早期雅利安人盛行自然崇拜,在奴隶制度社会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专门的祭司阶级层婆罗门和婆罗门教,婆罗门教保留和利用了原始宗教中的多神崇拜,但神的性质改变了,从前被认为是雷电和丰收之神,现在是王权、贵族的保护神。婆罗门祭司以《吠陀》为经典。
公元前6世纪初,相传印度有十六个国家,最主要的是沿恒河流域的憍萨罗、伽尸、摩揭陀等国。在战争中摩揭陀日益强大,成为恒河流域至北印度的中心。摩揭王瓶沙王(公元前543——491年)与憍萨罗等国联姻吞并鸯伽国,他儿子阿阇王吞并了憍萨罗,对外扩大。
佛教与耆那教
婆罗门支持奴隶主,低等瓦尔纳反对婆罗门教及其维护奴隶主的制度,从而建立反对婆罗门的佛教和耆那教。相传佛教的创立者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3——483年)属于尼泊尔和印度边境上的释迦部落。出生于尼泊尔的兰毗寺,后称释迦摩尼,释迦族的隐修者,他29岁出家修行,七年成佛“觉者”游方传教四十多年,八十岁入“涅槃”。
耆那教与佛教相似,相传教主为瓦尔达玛那,后称“大雄”(约公元前528——468年)出身与悉达多一样刹帝利,30岁出家为苦行者,十二年后得道成“耆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