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1江西困境与“大悔大悟”---《曾国藩传》阅读分享8
亲爱的共读营小伙伴们,大家好,今天的阅读分享开始了。湘潭大捷,武汉收复,前期对抗太平军的胜利,让曾国藩开始过于自信了。虽然与咸丰皇帝的战略不同,但这次他还是领旨,率兵向江西九江推进。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第八章:江西困境和“大悔大悟”,来看看这位与官场旧习格格不入的湘军统帅,又将遭遇些什么。
1.九江大败,雪中送炭
1854年曾国藩奉命,向江西九江推进。九江乃“水战必争之地”。湘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攻下了战略要地半壁山,眼看就要攻下九江,胜利在望,但实际兵力疲惫,将士又骄又躁。
太平军本就强盛,加上被迫缩短了战线,这次集中兵力,加强指挥,准备远比以前要充分,想方设法琢磨如何战胜湘军水师。
胡口一战,湘军水师损失惨重,他自己也差点成了太平军的俘虏,投水自杀后幸被救起。随着将领塔齐布、萧捷的阵亡,曾国藩手下能征之将、可用之兵,只剩下罗泽南一部。
在曾国藩战争失利之时,胡林翼来信求助,要求把罗泽南派到湖北,帮他收赴武汉。曾国藩顾全大局,自我牺牲,为罗泽南雪中送炭。
在罗泽南开赴武汉后,遭遇到了石达开部的强大攻势,水师失去战斗力。本就陷入了困境的曾国藩,信息不通,举步维艰,时时刻刻面临被杀的危险。
2.江西困境,当头一棒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曾国藩军事上陷入危局时,政治上也陷入了重重的泥沼中。曾国藩因为没有实权,又与地方官员相处不和谐,筹措粮饷处处碰壁,更是得罪了一大批人。
1857年父亲曾麟书去世,这个噩耗成了摆脱困境的天赐良机。曾国藩立刻上书要求回家守孝,等不及皇帝的回复,他就径自回了湖南老家。好在骆秉章、胡林翼为他说情,才免于被皇帝追究。可见此时曾国藩是多么的痛苦不堪。
朝廷上,形势却发生了变化。天津事变后,太平天国实力大衰。江南大营的战斗力在和春、何桂清的指挥下明显增强,趁机收复失地,想收获镇压太平天国的全部功劳,于是他们联络曾国藩的政敌,并用各种方式攻击曾国藩,败坏曾国藩和湘军的形象。
曾国藩守孝三月期满,有感于无实权举步维艰,伸手向咸丰要官。咸丰帝有了江南江北大营依靠,不再重视湘军,让曾国藩在家守孝三年,实际上解除了他的兵权。犹如当头一棒,彻底把曾国藩打昏了。
3.蛰伏两年,“脱胎换骨”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曾国藩被解除兵权后,赋闲在家,精神苦闷。从朋友推荐给他的老庄著作中,他见到了另一片天地。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他开始反思到,自己在官场上一再碰壁,既有皇帝大臣的原因,更有自己个性的缺陷,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得罪了很多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他开始给各位好友写信,请大家给他提建议,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经过一年多的乡居,曾国藩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与此同时,胡林翼千方百计、绞尽脑汁,终于为他创造了出山的机会。这一回,彻底“脱胎换骨”了。他待人接物,开始变得和气、谦虚、周到了。在官场,对同僚开始讲究繁文礼节了,对皇帝学会了打太极拳,对下属大力保举。“和其光同其尘”,总之他开始“同流合污”了,反而缓和了各方面的关系。
从一个官场愣头青到“同流合污”者,从大胆直接、以硬碰硬到以弱胜强、以柔克刚,曾国藩完成了自己的“中年变法”。“脱胎换骨”后的曾国藩,从此就仕途坦荡吗?他的抱负志向能实现吗?
伙伴们,今天的阅读分享到这里就结束啦,明天,我们继续阅读本书的第九章:安庆这块难啃的骨头。明天不见不散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