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学习python课程,学习了约半个月,一开始的兴趣已经消耗得所剩无几,课程难度也越来越大,于是我打开网课的频率越来越低,从之前的每天看一节视频,变成两三天看一次,到后来即使开了视频,也在不停看时长进度,还有多长时间才能结束啊?这样的学习过程实在是痛苦,坚持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感觉我可能很快就要放弃学习了。
我回想起来,在我过去的一些学习经历中,这样的场景是反复反复出现的:因为兴趣而开始——遇到难题就放弃——产生挫败感,给自己贴上标签,这个不适合我——再次寻找新的兴趣点。
也许未来某一天,我停掉简书的日更也是类似的原因。出于兴趣开始连更——连更数日后,对写稿的兴趣逐渐消失——更新频率逐渐降低,最终放弃。

因为新鲜感的丧失、难题不断出现,从而放弃一件事,实在是太常见了。小到学习方面,大到人生上的择偶、工作选择方面,几乎都逃不开这样的规律。
很可惜的是,当我试图在网络上寻找如何逃离新鲜感的死循环时,大多数链接都是与情感相关的。所以,我只能试图以我贫瘠的经验来分析,在学习上如何应对新鲜感丧失的难题。
我听过不少学霸分享的学习经验,同时也是通过我的自身验证。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预习。通过预习,了解待学习内容的整体框架,从而在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后,不会因被一时的难题而阻碍。
伴随预习带来的问题就是新鲜感的丧失,因为通过预习对整体学习内容有了初步印象,在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后,就会试图快速掌握学习内容,但预习不等于学习,学习也没有捷径可走,欲速不达。新鲜感丧失——想快速掌握学习内容,最终只会导致学习内容无法完全掌握。
目前我应对的方法非常笨拙,但也别无他法。不过是说服自己:学习就是枯燥、无趣、漫长的过程,新鲜感的丧失是必然,但新鲜感的丧失不等于学习的无效,加深记忆程度的唯一方法就是重复重复重复,真正掌握知识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

渴求新的刺激、贪图速成法,是人类的劣根性,所以市场上才会有层出不穷的《7天快速瘦身法》,《每天1小时学python》等付费速成课。
然而,学习哪有什么捷径可走,也许会有一夜暴富的美梦,也有整容等快速获得美貌的捷径,更有某些人通过某些方法获得学历,但知识、经验、心智,永远不可能通过除亲身体验之外的媒介所获得。
难?枯燥?学不进?无法坚持?想学到知识的人,就必须经历这一过程。然而,只要有过一次,体会到拥有知识的成就感,便会反复为寻找这成就感主动承受学习的折磨。
妄想通过新鲜感来维持学习的动力,实在是白日做梦。新鲜感本身就是件虚无缥缈的东西,更不用说在当下互联网的刺激下,更见不到新鲜感这种东西了。
想要通过兴趣来刺激自己坚持行动,也不太可能。大多数人,或者说人的劣根性就是贪图享受,喜欢电影,但仅仅停留在看的层面;喜欢游戏,也只是娱乐,而不是创作。
所有待征服的某个学习目标,就像一座大山。所谓的兴趣、新鲜感,只是吸引我走近大山的诱饵,离登上山峰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究竟要如何逃离新鲜感的死循环?其实在多年前的语文课本上,北宋思想家王安石就把答案写在《游褒禅山记》中了: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