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朝的宗教改革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敬拜至高神上帝是殷商人的宗教情怀。上帝、皇上帝、皇天上帝、皇天王等名称出现在商朝不同时期的青铜器上。此时商朝虽保持着对上帝的主体敬拜和信仰,但参已杂着其他的‘鬼神’了。
上帝,按照殷人的神学是宇宙的主宰,他们的祖先死后能够在上帝沟通,他们的政权得到上帝的旨意,这样殷王朝的统治权力具有了神授的权威,具有合法性。中国历史是周朝推翻商朝,而且周文王以前是商朝的一个臣子,这样从神学、文化及信仰上讲周王朝成了个反贼,这就让周朝有些尴尬。周王朝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就是著名的周朝宗法制,宗教是其中的核心和重要内容。
周公宗教改革的出发点是出于世俗的统治要求。对远古中国人信仰产生了至少以下三方面重大的影响:
重新确定人神关系。以前殷商时期,所有的人都是天子(上天上帝之子),都要敬拜上帝。而现在,周王朝统治者把自己独变成“天子”、是神在人间的代表,宗教膜拜的对象,巩固自己的世俗权力。
对上帝的敬拜、祭天,成为统治者专属的宗教活动。规定只有君王可以敬拜上帝,其他王公大臣和普通老百姓都没有这权利。使纯正的信仰失去了社会基础。
“天”的称谓弱化了“上帝”位格。虽然用“天”来称谓上帝大体无恙,但有弱化至上神上帝成份,神不再直接掌管日月星辰运动和支配万物的规律和人类命运的至上神,变成了一片混沌的“天”,没有了教诲和诫律,没有了神的启示,虽然还称为“天子”、“奉天承运”,但君王获得了“授权”以后该干什么?不知道了,留下的是诡扎、玄学和纯粹的宗教。
孔孟“人道”走上历史前台
周公“制礼作乐”确立宗法制,在宗教方面以宗法伦理代替神道设教,实际上是一种大倒退。虽然还是保留着神道成分,但其宗教性无疑淡化了。这时,上帝信仰在人们脑中越来越无影迹,孔子时代已难以看到以前纯正天道信仰养份,孔子只有退而求其次,探寻“人道”。孔子所谓“敬鬼神而远之”,一是敬之而不亲,二是开始把鬼(包括有神通的邪灵)和神混在一起,三是淡化神道、开始人道(孔子说:“致力于服务民众的义举,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现代话∶“尊敬自己的长辈,进而也去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幼童,进而也爱护别人的幼童。如此,则治理天下就会像把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一样容易了”(《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儒家学说内容很多,总体上就是“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虽然孔孟等儒家学者仍渴望想找回那种纯正信仰但已回天无力∶(君子)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象传》说‘君子虽然犹豫不决、徘徊不前,但他的志向和行为却使其合乎正道;他本来身份高贵,却甘愿自卑低贱,所以大得民心’。虽然自认为是“正”但已大失其义,这样后来其他宗教抢占“天道”名份也就自然而然了。
周公制礼是远古中国上帝信仰的终结和中国人道时代的序幕。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在国家层面,社会经过几百年的动荡,秦始皇重新统一中国,也是中国第一次靠武力争胜的中央集权;出现了皇帝之说,搞起了对五帝的崇拜,他另立祭坛,拜起了赤帝、青帝,北帝、白帝和黑帝五帝,使纯正的单拜独一之真神上帝的道统基本被破坏完。
秦始皇“焚书坑儒”,不利于以皇帝为偶像的书籍都被国家力量消灭,以前那种以上帝为信仰天道文化书籍被统统消毁。像《尚书》这类的书,只是零零碎碎地还保留着一些这方面信息。
秦始皇的行为只是为中国众多的封建统治者开了一个头,此后毁书和篡改成了中国历史的一个常态。就以《尚书》为例,除了秦时期遭到毁灭性破坏外,后在西晋时期《尚书》全都散失了,是凭着一些儒家学者记忆再重新整理而成的。清朝的乾隆皇帝,差点让中国传统文化全部葬失。
如果不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包括以前周公宗教改革等,中国天道信仰及文化传统应该是非常详实和完整的。
其他的外来宗教浸入中国
中国从汉时期就有其他宗教进入中国,特别是佛教,在唐朝时期就占据中国宗教的主体,中国传统的道教开始势微和变味,中国的“神”成了法力无边的“如来佛”及众罗汉、菩萨等;“三教九流”烙印中国文化;天道成了轮回六道(天道、人道、修罗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其中的一道,这里的“天”成了佛教中的‘三界天’、‘ 名忉利天’、‘ 四空天’。
《原来上帝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本土词》系列之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