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亲密关系的变革 - 草稿

亲密关系的变革 - 草稿

作者: 绿叶zll | 来源:发表于2022-02-25 21:33 被阅读0次

    读完本文约需50分钟

    书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的副教授沈奕斐。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这本书叫《亲密关系的变革》,它的副标题叫作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其实我觉得这个副标题更吸引人,这些关键词都是我们很感兴趣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安东尼·吉登斯,是我们当代最重要的社会思想家之一。他原来是剑桥大学的教授,著作非常非常多,尤其是他有一本教材叫《社会学》,很厚很厚,我们每一个学社会学的人都会去看看这篇教材,所以他是绝对的大咖。

    吉登斯在《亲密关系的变革》这本书里,其实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说亲密关系是怎么变的呢?在未来社会,我们的社会会越来越在乎纯粹关系,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会真正发生爱情,每个人都会从感情里受益,所以我们会去追求这样的纯粹关系。

    可是我刚刚问我们的摄影师师傅们:“你们脑海里有没有什么特别让你感动的爱情故事,或者爱情电影?”他们告诉我说:“没有,我都已经不相信爱情了。”我好像在过去也经常听到很多人说:“我不相信爱情。”我最近在做一个最新的研究——磕CP(喜欢人物配对)的研究,就发现有人很喜欢磕CP(喜欢人物配对),说:“我相信爱情,但是我不相信爱情会发生在我自己身上。”

    我们会觉得说,男女两性真的会有所谓的纯真浪漫的、不受世俗影响的爱情关系出现吗?男女两性真的一个来自金星,一个来自火星吗?完全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真的能走到一起吗?性和爱到底是什么关系?有的时候好像找性伴侣,要比找一个伴侣要容易得多。那未来的亲密关系,真的会像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讲的走向所谓的纯粹关系吗?这些问题是我在介绍这本书的时候,很想跟大家探讨的。

    我其实很希望看完这本书以后,你还是能相信爱情,甚至你会相信,爱情其实是可以发生在你身上的。因为爱情其实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复杂,它是一个我们人很本能的需求。

    这本书其实一直有两条线贯穿了整部书,一个是关于性的变化,一个是关于爱的变化,尤其是浪漫之爱。但是它背后还有一条隐藏的线索,就是两性在性和爱之间的不同发展道路,这才是今天我们出现的各种亲密关系问题的源头,所以这条隐藏的线,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这本书在陈述爱的时候,更着重的是讲,在爱里面,女性是在发生变化的。陈述性的时候,它讲也是女性在变化。但是性本质上原来是男性占主导的,所以因为女性的变化,男性在这里就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到最后怎么再去形成两性之间的关系,是这本书所探讨的。

    当然也经常有人说:“其实今天的爱情不应该局限于性别,为什么沈老师跟很多社会学家只讲两性?其实还有同性的爱情。”我们在这里一定要强调爱其实并不分性别,你爱上一个人,他是男的就是男的,她是女的就是女的。其实并不是说爱是分性别的,只是目前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异性恋还是非常占主导地位的,尤其涉及到过去性的禁忌和婚姻的概念,我们更多还是聚焦在异性恋上。

    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吉登斯在写到后面的时候,真的写到了很多关于同性的爱情对于异性恋本身的冲击,这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新视角。所以有的时候大家批评说:“不要老站在异性恋的视角。”你会发现不全是这样的,慢慢听下去,我们后面是有解答的。

    一、两性·亲密关系的变革

    那么我们先来讲爱情是怎么变化的。

    01 激情之爱

    吉登斯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人类在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后,我们开始渴望精神生活的时候,两性之间一直有一种挡不住的情,叫激情之爱。吉登斯说:“这是一种急切的渴望,强劲到使个体会漠视正常的义务。”

    比如说等到爸爸妈妈年老的时候,我原来应该是要侍奉他们的。可是我爱上了一个人,我要跟他私奔,我可以把我所有过去的社会关系全部切断。我原来想要的这些东西,我都不要了。我原来应该有的正常的义务,我都不要了。爱燃烧了我,我们两个人要私奔。因为过去的爱,其实都是以私奔的方式去实现的,当然也不全是。所以激情之爱在常规世俗意义上讲,它是具有破坏性的,它会将个体从生活世界里连根拔起,让个体时刻准备考虑做出极端的抉择和激进的牺牲。

    所以吉登斯说:“其实这种激情之爱就是一种疾病。”这种疾病的表征体现是什么呢?是迷恋他人,对另外一个人有不切实际的迷恋,最后的结局往往可能并不是你想象中那么美好。

    所以在大多数的文化中,我们都不会把激情之爱视为婚姻的充分必要基础,甚至绝大部分的文化里,会把激情之爱看成是有害的,它里面有非常强的性意涵(激情之爱里包含大量“性”)和冒险性,有突破原来生活规则的一些概念。所以我们过去对激情之爱,其实印象是不好的。我们在婚姻体系里面,其实不管是在英国、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在我们过去的婚姻制度里,都是比较警惕激情之爱的。

    02 浪漫之爱

    但是爱情这件事阻挡不了,我们虽然可以把激情之爱给掩盖掉,但是我们的文学创作,我们各种文化的传播,爱还是非常主要的。所以从18世纪开始,就有各种各样的爱情小说出来,这些小说吸收了激情之爱的某些要素,比如说两个人见面的时候会心动。但是有一个更为崇高的爱情素质占了主导——浪漫之爱。

    浪漫之爱不再是单纯迷恋他人,而是开始出现一个分化。也就是说它首先要把他人视为一个独一无二的特殊之人,然后伴侣之间互相会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人,然后我们互相吸引、互相联系,最后我们形成了双方生命的共同体。我们有一体感,我们追求天长地久。

    与激情之爱看更重性的狂热和身体上的快感不同,浪漫之爱更着重于发现个体的独特性,比如说自由、自我等等这些概念。浪漫之爱觉得,个体的欠缺因为爱情就变得完整了,所以它和破坏性的激情不一样。浪漫之爱成为了我们控制未来的一种潜在的捷径,是保障我心理安全的形式。也就是说有了这种爱情以后,我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好。

    你会发现,最近盛行的各种小说、影视剧里面,最流行的一种爱就是霸道总裁爱上我,比如《步步惊心》。为什么我们很多的爱情故事都发生在皇宫里?我一直不能理解,因为在我看来,皇宫是最不能产生爱的地方,等级分明,而且皇帝有很多妃子,怎么可能产生我们现代意义上独一无二的爱呢?但是我们把大量的爱情都放在皇宫里,为什么?因为皇帝就是那个当仁不让的霸道总裁。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个霸道之爱?其实你从吉登斯讲这个浪漫之爱就能解释了,他讲,你的目标是发现独特的自我。那你想想看,如果你跟一个人谈恋爱,他对谁都好,就是我们说的“中央空调”或者“妇女之友”,这个时候他向你表达说:“我很爱你。”你会觉得因为自己很独特,所以他喜欢你,还是觉得很可能他找不到别人,你就是那个替代品?你很可能觉得没意思。

    但是霸道总裁不一样,皇帝不一样,你看他有那么多选择,有那么多漂亮的姑娘,条件好的人喜欢他,但他谁都不爱,只爱你,是不是说明你很独特?所以我们自我的独特性,就通过这个霸道总裁拒绝那么多的选择来呈现。

    包括我做韩剧研究,韩剧里经常有男主角深情地凝视女主角的镜头。实际上真正在拍摄的时候,是男主角深情地凝视一个摄像机。为什么要有这个凝视?就是让我们电视机前的观众能够被带入进去,通过这个霸道总裁的凝视找到自己的独特性。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从激情之爱到浪漫之爱,就是从追求他人的迷恋,追求性的快乐,走向了追求自我、追求自由这样的概念。

    但是就像我们所有爱情小说的绝大部分的读者是女性,浪漫之爱在吉登斯看来,本质上是一种女性化的爱,为什么这么说呢?

    过去在农业时代,家和工作场所是合在一起的,我们在这个地方生活,在这个地方种地,我们家也在旁边。但是到了18和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家和工作场所开始分离,这个家庭就变成情感和爱的养育的领域,工作领域就变成是挣钱的领域。而男女由于“男主外、女主内”这样性别分工的划分,男性更多地走到外面去承担挣钱的责任,而女性就留在了家庭领域,所以爱的养育主要就成为了妇女的任务。

    所以你会发现,我们在处理爱、处理情感的时候,女性会更擅长。所以浪漫之爱的表达,也是女性原来优势的表达。换句话说,这恰恰是女性的一种权力。

    但是这个感情的链接,跟我们在外面挣钱靠利益的链接不一样,浪漫之爱是强调心灵的交流的,期待从他人的爱里,有效地确立自我的认同。所以在当时很多的爱情小说里,往往是一个非常积极主动的女主角去融化男子起初的冷漠,甚至敌意,使彼此相爱成为他们共同生活的主导目标。

    所以我们的霸道总裁也是这样的,霸道总裁往往都比较冷漠,不说话,一开始对你不怎么样,然后我们一点点去打动他。在很多的小说里面,不管是中西方,包括现在电影都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在整个浪漫之爱里,有个非常重要的逻辑就是通过爱和照顾去形成我们的关系,由于我的努力,从我之中重新形塑一个我们的关系。

    我在《社会爱情思维课》里也专门讲到,今天的爱情是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关系,所以它既要有你、我这两个独立个体,它也要形塑(形成和塑造)我们。如果只有我们,回到了过去抚养的共同体里,你会发现我们今天的爱情很难走。但如果大家都要你、我两个人的独立,没有我们,感情也走不长久,所以这其实是非常有悖论的地方。

    同样,吉登斯也谈到说浪漫之爱会走到以下一个悖论:在浪漫之爱中,母亲代表了爱和养育,可是对女儿来讲,母亲代表的那个生活是一个被束缚住的家庭生活。虽然她有爱和养育,可是她是在生育体系里的,所以每一个个体要去脱离母亲,她要成为跟母亲不一样的人,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她才能寻求到自我和独立。但是她又喜欢母亲这种爱和照顾所呈现的女人味,所以她不能拒绝这个女人味。这个时候,这个离开要怎么个离开法?又要有这个女人味,又要离开母亲,跟自己的原生家庭切割,怎么办呢?

    你会发现,女性就选择通过主动的爱情来完成个体的独立。

    吉登斯讲了文蒂的故事,文蒂是个妈妈,有四个孩子。吉登斯讲她最开始是怎么爱上了一个人,是怎么通过跟这个人私奔,离开自己的家庭来找到自我的。文蒂说:“与一个新的人建立这种关系,是我采取的第一次真正独立意义的行动。”甚至后面由于这个伴侣过世了,她重新要再找一个伴侣。那她原来的家庭希望她回去,她也拒绝了,她又找了一个新的伴侣,梅开二度,她觉得这是自我的完全复归。

    所以在当时,女性要从自己的原生家庭走出来,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婚姻被当成了追求这种独立性的一种工具,被当成成人的一种工具,来完成对独立性的测量。

    但是男性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这个追求。男性一直在外工作,他没有说要离开原生家庭,他的努力就是怎么在男人之间竞争,能够脱颖而出吸引更多女性。但是同时他又要跟别的男性形成联盟共同体。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什么样的男性会特别吸引女性呢?用吉登斯的说法就是好色之徒。好色之徒了解女性就是想从家里走出来的需求,他们就用爱情的这套模式来忽悠女性,让女性走出家庭。

    所以从一开始男性就没有女性这样的诉求,在两性关系里面,就已经存在了不平等。所以我们很快就发现浪漫之爱也有问题,它不是理想的状态。

    03 纯粹关系

    这个时候吉登斯就提出,我们要把这些独立性等等什么都放一放,把过去的经济关系也放一放,纯粹关系很可能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达成的关系。

    什么叫纯粹关系?就是一种没有外在原因的社会关系,不是说我为了要逃离我的原生家庭,我要怎么怎么样,只是个人与另外一个个人紧密连接所获得的。这种情景只有我们两个之间的关系,只有我对我们俩的关系很满意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持续下去。我们大家都认识到了这段关系本身的重要性,我们要从这段关系中获益,这才是纯粹关系。

    如果你想通过找到一个爱人去逃离原生家庭,你会发现你的目标并不是关系本身,你其实是为了是逃离。而激情之爱是解决自己性的冲动,也不是这段关系本身。所以在吉登斯的理想里面,其实每个个体之所以跟你在一起,仅仅是因为这段关系本身就是我的目标,这段关系本身就是我这里所获得的东西,在这段关系里,我们两个人就是相爱的,我们两个就是有所获得的,所以纯粹关系是非常平等的。

    04 融汇之爱

    你看我们现在提到了激情之爱、浪漫之爱、纯粹关系,以及融汇之爱,那么把浪漫之爱和纯粹关系融合在一起的爱情模式,就叫融汇之爱。

    融汇之爱就是一种更完美的假设,它假设我们双方在感情上都非常平等,每一方都准备好了向对方推心置腹地表达关怀和需要,而不是像花花公子为了把你骗上床,也不是为了逃离自己的家庭。

    融汇之爱意味着要向他人敞开自己,这和将自己的感情理想投射到对方身上的浪漫之爱相比,是另外一个概念。对方身上有这个跟这个相同的地方,我们既要欣赏对方,但是又有不同的地方。融汇之爱是积极主动,但又飘忽的爱,它不是那么确定的。

    浪漫之爱把性视为被爱唤起的力量,意味着我们有爱就会自然而然有性。但是在融汇之爱里,它的概念叫爱欲,爱欲跟性不太一样,爱欲是说性所唤起的我对你这个个体本身的吸引力,不是性关系本身,而是你本身非常有吸引力。引入到夫妻关系的核心,那就使得夫妻之间如何一直保持性的吸引力,一直保持性的快乐,成为了在融汇之爱里很重要的一个概念。

    所以,吉登斯希望过去的激情之爱好的地方、浪漫之爱好的地方,和纯粹关系好的地方,在融汇之爱里都能有,这才是吉登斯的理想。

    讲到这里大家一定觉得,吉登斯的这些概念听上去有点复杂,我在这里用我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解释一下。当我去了解这些概念的时候,我去做了关于今天年轻人的研究,我就发现今天的年轻人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比如说我的一个好朋友,她就跟我讲,她跟她男朋友实在是过不下去了,因为她的男朋友就是个典型的直男。她碰到任何问题,男朋友只会说喝热水,简直是热水的代言人。而且她的男朋友情人节不给她祝福,到了三八妇女节给她来了个妇女节快乐,这是什么意思?然后她男朋友送礼物,整天送这种“死亡芭比粉”给她。

    “就觉得男朋友一点都不知道我想要什么东西,难道他不知道这是我最讨厌的吗?”

    “你一点都不了解我,所以我就不要你了。”

    这种关系就是吉登斯讲的浪漫之爱。我们把爱情投射到这个人身上,目标是完成我理想中爱情的样子,这个爱情的理想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而并不在于你这个人怎么样。

    我跟我朋友说:“我觉得你谈恋爱谈了个寂寞。你看你找一个人来谈恋爱,你的目标是完成你的爱情模式,但是爱情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

    我就用了吉登斯的概念来解释,当然我用的是比较通俗的讲法,纯粹关系是什么呢?爱情最基本的概念其实是对他人的好奇心。难道你谈恋爱不应该是对这个人很好奇吗?你是从哪里获得一有问题就喝热水的这个方法的?你怎么会觉得这能解决我的问题?你有没有别的方法?原来你是看了很多网站知道的,原来你是这样的。你看我对他有好奇,才是在真正跟他形成爱的关系。然后他为什么会觉得三八妇女节比情人节更重要?他是怎么想的?原来他是这么想的。我对这个人有好奇,我们愿意把自己推心置腹地拿出来,让互相之间形成链接,这才是美好的爱情关系。

    也就是说吉登斯认为,在过去的浪漫爱情里面,爱情是个工具,目标就是找个人来实现我背后所要实现的一系列的目标,可能是离开家庭、性爱等等。而当我们进入融汇之爱的时候,我们真正聚焦在了那个个体身上,我其实真的是在看到你,我怎么去爱你,我怎么让自己保持对你的吸引力。同时我又怎么看到你,让你对我有吸引力,我们之间互相怎么样让对方更快乐,我们能够更好地互相理解,这才是爱的本质。所以谈恋爱不是找一个人来完成我的理想爱情的工具,而是说我真正找一个人去了解他,去形成链接。

    那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判断自己是浪漫之爱还是融汇之爱呢?很简单,我经常问大家这个问题,你也可以问自己:

    “如果你跟你的男朋友或丈夫吵架了,或者是你跟你的太太吵架了,你觉得男女两个人吵架,谁应该赔礼道歉?”

    如果你觉得不管什么事情,男的首先就应该认错,那我就告诉你,你就滑向了浪漫之爱。因为融汇之爱是首先了解这事情是怎么样的,你是怎么想的,我更在乎你,而不在乎说你要来完成我爱情的模式。如果你觉得不管怎么样,你男的就应该先赔礼道歉,你男的不先赔礼道歉,你就是不爱我,那就说明你把爱情关系本身看成了要完成的一个逻辑体系。

    这是我给吉登斯做的一些引申,很可能跟他原来社会学上讲的民主关系会略有不同,但是我觉得这样的解释可以使大家更好地理解什么叫浪漫之爱,什么叫融汇之爱,什么叫这个关系本身是最最重要的,而不是说关系背后其他的目的。

    所以在吉登斯的概念里,融汇之爱才是纯粹关系的一个更好的模本,在这个模本中我们可以发现,认识他人的特征是举足轻重的,这就是吉登斯要讲的。

    那为什么融汇之爱是理想状态呢?因为它说人一定要建立这种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解决相互依赖的困境。人其实都是需要相互依赖的,相互依赖是我们人保持安全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需求,我们需要去了解、界定他人的需求。

    那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个体在心理上首先要维系自己的伙伴,我们跟伙伴接受到不同力量的影响,所以我们其实要有非常平等的关系,各自去了解你是怎么想的,我是怎么想的,我们把这个相互依赖建立在对双方特征体系的欣赏上,这种依赖才是比较好的。

    但是当迷恋的对象变成了我们关系本身,我们就是为了这个关系而关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种关系就很固化。在这种关系中,个体不是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对方的某一种概念上,而是把这种关系本身看成了满足我的安全感,他爱我,我就很好,他不爱我,没有这种关系了,我就不是自己了。吉登斯认为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真正要看到的是这个具体的人,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怎么解决这种误区呢?首先你要认识到你是有问题的,很多爱情都是有问题的,然后你要凭借你的认识,在有问题时去解决。实际上吉登斯说每一个爱情都是在选择,你的选择就反映了你自我的本质,你不同的选择,你去反思它们,你就可以找到一个更为可靠的自我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找到你自己。因为我们刚刚讲了,爱情是聚焦在两个具体的人身上,是两个具体的人形成的关系,两个人要比关系更为重要。当你确定了自我之后,下面要做的事情是明确个人的边界,你是你,还有一个他,所以明确个人的边界是被看成是非迷恋型的。跟激情之爱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还是有边界的,而不是迷恋这个人迷恋到把自己都给丢掉了。所以吉登斯认为,明确个人的边界是维持融汇之爱和亲密关系非常重要的事。

    所以当我们有亲密关系的时候,不是一方被另外一方同化了,我完全按照另外一方走,也不是说我完全让对方全部听我的,而是我们各自知道相互的特点,把我们自己的特点匹配,它需要在开放性、敏感性和信任这三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这也是一种权力的平衡。

    二、其他·亲密关系的变革

    01 亲属关系

    我们所有的关系,不仅仅是爱情关系,在其他的关系里也面临着挑战。过去我们个人因为家庭和责任,你有亲戚问你借钱,你一定要借给他的,因为这个关系本身是很重要的。但今天你会发现我们也在改变,我们不会仅仅因为这些责任就借给亲戚钱,我们可能更多是处在一种契约性的关系里面。因为我对你有了解,因为我建立了对你的信任,因为你有一系列的承诺,有这样的契约关系,我才会把钱借给你。是因为你这个舅舅非常有信誉,我才会借给你,而不是因为你是我舅舅,你就可以对我做所有的事情,这种改变也在亲属关系里发生。

    02 亲子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吉登斯也提到了像个体边界、关系本身、自主性这些概念,其实在亲子关系里是更复杂的。因为我们的父母常常是“有毒的父母”,亲子关系虽然还有一些社会责任的束缚,但是亲子关系之间的义务和权力,在今天的概念里面,我们依然会认为孩子和成人之间是要协商性地解决的,可以描述为各种义务的形成,就是说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如果你长期对我不好,那我可能也会对你不好。而不再是像过去一样,你是我妈,我就一定要听你的,你会发现这种关系也在改变。

    所以你会发现今天我们的亲子关系也在走这样的转型,我们更强调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亲密性,父母不再具有天然的权威性。所以这种改变也是聚焦在具体这个人,我得跟你形成关系。亲子双方需要敏锐地感受和理解对方,而不是我作为你的父母,我就觉得什么是为你好的,你就应该怎么做。这是时代的转变,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包括其他的关系,你会发现,正在向现代化方面一一转变。

    当亲子关系越来越接近纯粹关系的时候,父母就失去了对孩子先天性的优势地位,这并不意味着说,父母就完全没有权威性了,孩子就完全不听你了,只是说一些强制性的权力关系不再起作用了,它有另外一种原则性的方式在起作用,也就是我跟你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经常跟很多朋友讲,吉登斯是做现代性研究的,他提出来的现代性研究的转变,听上去很学术,我拿一句非常简单的话概括就是,如果你在亲子教育里面,你的某个教育行为是损害亲子关系的,请你不要再用这个教育行为。不然你会发现在未来,这个结果一定不是你想要的,这个后果会很严重。

    过去父母打一顿孩子,因为觉得自己作为父母天然就有权威性,这个关系就决定了你就应该是这么做的。但今天我们是两个平等的个体,就是说你这些关系性的确定,已经不能够让我一定去做什么了,我们是要根据自己不同的人的关系去走的。我爱父母,因为我喜欢父母,因为我希望父母为我自豪,我跟他关系很好,所以我成年以后,才愿意听父母的话,而不是因为你是我爸,我就一定要这么做。

    比如说我们前一阵子很火的像《都挺好》这样的电视剧,都在探讨这种原生家庭的问题。你会发现,里面出现的两个代际之间的问题就是这样的概念,我们老一辈还认为说:“我就是你爸,你就应该听我的,我就是你妈,你还能怎么样?”年轻一代就说:“你是我妈又怎么样?你得尊重我,你得跟我关系好,我才会怎么怎么样。”这种转变,无论你喜欢或不喜欢,它都已经在发生。所以吉登斯说在现代社会里,平等已经成为了亲密关系变革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这是一个内在因素。

    虽然平等非常困难,尤其对于异性恋而言,但是某种意义上讲它已经在发生,所以像这样的探讨,它是在探究纯粹关系的可能性,这种关系在情感里非常强调个体的边界,个体的自我和个体平等之间的关系,这个与先前的“男尊女卑,女的就要听男的话”这种性别权力形式相比,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吉登斯认为这是爆炸性的改变。

    那有的人会认为说:“亲密关系可能是压抑的。如果长久被情感禁锢的话,就会突然间爆发出来,这才是情感的爆发。”吉登斯说不是的,我们要把它看成是平等的,个人之间纽带的相互协商。它的表现在过去是像私奔这样的行为,在今天已经表现得完全不同了,这种亲密关系是在个人关系领域大规模的民主化,这种民主化和我们公共领域的民主也是可以相提并论的。

    讲到这里,我已经非常清楚地把这本书的主线——亲密关系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革,帮大家理解清楚了。从一开始迷恋他人,变成是我要冲破这个东西,到我觉得这个关系本身才是重要的,我要去建立这个浪漫关系,再到其实这个浪漫关系背后是我跟你,我跟你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是为了完成这个浪漫关系,是为了我跟你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种联系如果对我们双方不好,我们随时随地可以停止它。

    在浪漫的关系里面,可能男方会去保护女性,会有这种不平等。但是在融汇之爱里,我跟你要建立我们的恋情,我们就必然是平等的。所以吉登斯认为亲密关系的变化,是整个现代性私人生活的变化。吉登斯在另外一本书《现代性和自我认同》里讲到说,今天现代化的改变,不是像过去一样是一个政治改变,更重要的是个人生活政治的改变。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如何看待亲密关系,如何看待他人的这种变化导致的重大变化。这就是《亲密关系的变革》这本书中的一条主线。

    三、性解放·亲密关系变革的基础

    但是大家翻开这本书,首先谈的不是这个问题,谈的是性,那为什么要谈性呢?那就是另外一条主线——性的变化。在吉登斯看来,亲密关系变化背后的基础就是性的解放。我们在这本书里是翻成“可塑性的性征”,但实际上我们在很多地方会把它翻成“性存在”,或者是“性”。

    这是在讲什么呢?就是性本身的解放会创造一种与个人生活完全不同的伦理学。这种伦理学与过去只有男性拥有权力放纵是不一样的,这种伦理学要强调怎么使人幸福、怎么爱他人、怎么对他人尊重这三者要结合在一起。这不是通过一场社会政治革命来达成的,但实际上这个革命在日常生活中,在个人生活的基础上、结构里都已经在进行,这就是亲密关系的变化背后推的过程。这种心理、社会自下而上的变化,其实都是首先通过性的解放来实现的。

    那为什么性会解放?

    首先就是性观念的改变,1989年卢宾对美国青少年的一些调查研究发现,我们很多人的性行为和性观念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在性的主动性上,女性觉得我也是有主动性的,我是可以追求性的,而不再像过去,女性在性里完全是客体。

    第二,在性的方式方面,大家接受更多元的性方式,而不是只有一种性的方式。

    第三,在性取向上也是更多元,过去我们觉得就只是异性,现在同性也被接受。性变成了我个体的选择。

    而最核心的变化,就是避孕方式的方便和普及,使得性和生育分离出来了,性成为了快感的载体。我们在过去对于绝大部分的女性来讲,性是压抑的,因为性跟生育连在一起,一不小心就怀孕了,无论你是生产还是堕胎,这都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所以性和身体和生育紧密连在一起的时候,女性是很难做自主的性选择的,也很难享受自主的性快感。

    但是当性和生育分离的时候,它就和身体一样充满了反射性,性和身体都成为了现代人自我认同的载体,这就意味着我个人想要拥有怎么样的性征,我想要什么样的身体,这都是自我选择。这个选择塑造了“我是谁”这一自我认同,而这样的一种自我认同,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人的性征和身体。

    这里我们讲到了反射性,你在这本书里经常会看到这种看不懂的词汇。反射性其实很简单,反射性就是说,我们描述的生活术语常常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并改变我们的生活。那比较好的一个例子就是,自我的概念或者我们想要平等的这个概念,在我们没有这个词汇之前,人们没有意识到。以前你不会在社会生活中有“我要平等,我要自我”的诉求,但是这个词一旦出现,它就立马影响你了,你开始会追问:“我的自我是什么?我要的平等是什么?”

    所以吉登斯在这本书里讲到的反射性就聚焦在了这一领域。但如果我们打开来看反射性的话,它在不同的学术领域里面,在不同的现代化的讨论里面,它的面是更广的,它被看成是第二现代性的一个特征。我们在这本书里,其实没有这么大的一个宏大的叙事,所以我们反射性也在这里就仅仅点到为止。

    我们刚刚讲到了,在浪漫之爱的时候,它也因为是跟自由、自我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它才具有非常大的力量去改变原样的关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看到性的概念本身,性的解放对于爱情关系的解放又达成了一致性。

    我们在这里也稍微补充一些外面的知识,比如说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潘绥铭教授,他在研究里就发现,其实在整个性革命的过程中,避孕技术就是性革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这也是很多国外学者的结论,就是因为有避孕技术,所以美国才会在上世纪60年代出现性革命,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多样化的性行为。虽然后面它又走了保守的风潮,但是这种技术本身的改变,其实对整个亲密关系的改变是非常重大的。

    在过去的性关系里面,女性其实很难有自主性,因为性关系对男性来讲,他永远可以发生性关系,然后轻松地离开,但是女性不行。当性跟生育可以分离,女性可以避孕,对女性来讲性也仅仅成为一种快乐的时候,在这一条上,女性跟男性就形成了平等的关系,两性的亲密关系背后的那个性基础就跟原来的基础不一样了。

    所以吉登斯在写的时候是很有意思的,他写一部分的性,再写一部分亲密关系的改变,写一部分的性,再写一部分亲密的关系。因为在他看来就是这个地方改了,然后这个地方也改了,然后又改了又怎么样了。那我在讲的时候,把它给合在一起来讲可能更清楚。

    四、后果·亲密关系的变革

    01 性瘾

    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不是所有个体都是适应的,这种改变对有些个体来讲是不适应的,所以就出现性瘾。你看这本书的时候可能会特别奇怪,性瘾是很少数的人有的,为什么在这里会出现性瘾?这就是吉登斯讲的反射性,就是这种语言对行为的影响作用。

    我们通常认为“性瘾”是一种强迫性行为,不得不去做这件事。我们会觉得性瘾是各种放纵,但是吉登斯说:“其实不是的,恰恰反过来,性瘾是变态的自律(性瘾者通过固定的行为,来保持生活的某种秩序)。”这个可能比较难理解。

    强迫性行为通常表现为刻板的个人仪式,例如某人为了感觉到干净通常每天要洗40-50次手。

    ——摘自《亲密关系的变革》

    吉登斯认为瘾的出现,其实是因为传统被破坏了,原来很熟悉的模式被破坏了,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再受到先前模式和习惯的规定,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新的选择。那在这种情况下,每一种瘾其实都是防卫机制,而且是一种逃避,承认自己缺乏自主性,承认自己不想做选择,承认自己被自己的生理性控制了,所以自己对某个东西上瘾了。

    所有的社会生活从本质上说都是惯例化的。可以把瘾界定为一种被迫从事的模式化的习惯行为,停止这种行为会引发无法控制的焦躁。为了缓解焦躁,瘾给有瘾之人提供了一种安慰之源。

    ——摘自《亲密关系的变革》

    在今天,获得性经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自由的时候,吉登斯就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性行为的强迫性代表了受挫的自主性,所以瘾恰恰跟这个自主选择相反。有一部分人想冲出去选择;有一部分人就说:“算了,我不能接受这个改变,我就直接放弃了,我就不再做这种所谓的自主选择。”

    在性瘾患者里,比较典型的就是当代的花花公子们,他们经常去勾引女性,实际上现代社会与女性发生性关系其实比任何时候都更容易,那为什么他们还会有这种花花公子的行为?其实就是因为他们本质上是被迫的,他恰恰是个弱者,因为他没有能力进到一个平等的关系里。他回到原来的那个不平等的模式里面,他用他原来的模式去应对现在的变化。

    02 男性性征的困境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男性常常是更加陷入困境的。为什么男性会陷入这种困境?甚至男性的冲动或者暴力会更加厉害?这个时候吉登斯又回到了自我认同这样的一个过程。你会发现性瘾者也好,在新变化里出现各种的不适应也好,都是男性更多,因为男性早期的自我认同,尤其是他的亲密关系,其实跟女性是不一样的。

    我们刚刚讲到女性把妈妈看成传统的束缚的形象,她要离开妈妈,但她同时又学习妈妈的女人味。但是对男性来讲,这个无比重要的女性的母亲的认同,他是无法在个体上完全来认同的。他要建立他牢固的独立感,他必须在某个阶段完全摆脱母亲的影响,不是去维护母亲的女人感、女人味,而是彻底要把母亲的这些影响全部拿掉,因为他要成为男性,这个过程中就会有丧失感。

    吉登斯在书里就谈到了男性缺失的问题,你想想看,男性一直在妈妈的怀抱里成长,但是他要成长的那个样子,是要跟妈妈完全不一样的。他不像女性,我们得学习妈妈的女人味,只是我要离开她。男性不仅要离开妈妈,还得跟妈妈完全不一样,但爸爸又是缺失的,所以这个时候我的自主性,我的自我认同,这个自主性的动力和这种情感缺陷就紧密地连在一起的。我首先得跟我最亲密的那个人完全割裂开来,然后我才能找到自主性,但这在现实中又特别特别艰难。

    所以这就是吉登斯在书里讲的,潜在的情感缺陷和自主性之间的动力,两者一直在同一个语境里面都存在的,男性一直有这两方的压力。

    许多的男人都通过对女性的审视、观察,来寻找自己缺失的这个东西,而这种缺乏更容易让他在公共领域把愤怒和暴力展现出来,这就是吉登斯对典型的男性为什么有性冲动的解释,这个相互依赖的模式同样对男性也有这个挑战。

    那家庭里面也会有男性,为什么儿子不能向爸爸学习呢?那吉登斯也讲了,首先这个理论更多来源于弗洛伊德,我们也知道弗洛伊德有很多舐母情结等等的解释,它有心理学的基础在里面。

    但另外一方面非常现实的情况就是,在当时,以及很漫长的一段时间以来,在家庭领域里,其实父亲是缺失的。我们在讲费孝通《生育制度》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也提到家庭里有生理性的抚育和社会性的抚育,爸爸更多是进行社会性的抚育,要把外面的社会规范给到孩子,也就是让孩子超越本性去做一些符合社会规范的事情。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爸爸和孩子的关系是比较紧张的,它不是靠情感链接的,不是很愉快的过程。在情感的逻辑体系里面,负责生理性抚育的妈妈做得更好。所以我们在绝大部分的家庭里,妈妈会承担情感教育的功能,妈妈会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去和孩子形成情感链接。

    那对儿子来讲,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困境,就是他又要向妈妈学习,但他又要成为男人,不能跟妈妈一样。所以他在情感表达上,就没有典范,他不知道男性的情感表达应该是怎么样的。如果他像妈妈一样,他就不像个男人。但他如果像个男人,他就不知道除了妈妈这种情感表达以外,还有其他的情感表达方式吗?

    那么这样的男性一代代下来,你就会发现吉登斯所讲的,男性的情感自洽性就比较弱,男性在处理情感的能力方面就比较弱。

    那吉登斯也提到男性对女性也有隐蔽的依赖性。因为其实男性总是在日常生活中,想要找到一个类似母亲的形象,是可以照顾他的,这种依赖性是很普遍的。在过去,女性是这种依赖性的共谋,就是说女性在这个关系领域里,也是扮演那个照顾者的角色。所以我们经常讲新娘,就是找了一个新的娘,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这种就是共谋。你看男性离开母亲以后,他在两性关系里,找的是另外一个母亲的形象,我们女性是一起来做这种共谋的,我们同样去给男性照顾。

    但是今天女性一旦走进融汇之爱,她要的是相对独立性,我不再想做你的妈,我要做和你平等的那个人,所以女性开始拒绝这种共谋,这个时候男性的焦虑就更加凸显了。

    所以吉登斯认为,现代男性的性暴力并不是仅仅源自于父权的统治,而恰恰由于父权统治的衰弱,男性产生了不安全感和无能感。吉登斯说大多数男性的性欲,都是受到挫折以后才激发出来的,所以这个爱既是欲求的对象,又是恐惧的对象。所以男性对女性是采取一种分裂式的观点,导致男性在亲密关系方面困难重重。

    而男女两性在性别认同和情感认同里也是很不一样的。女性有比较强的性别认同,因为她跟妈妈一样就可以了,但是她的独立性可能比较弱。但是男性是反过来的,他是有能力从事独立性的,他一直想离开,但是他付出的情感代价比较高昂。因为他必须要切断跟妈妈的链接,并且他要切断妈妈的影响,所以男人的情感自制性一直很差。

    我们对男人要求的“像男人一样地行动”已经变成了男人心中刻下的印记,在大多数情况下,你会发现女性也是这么期待的,但是这种期待以及带来的压力却是非常沉重的。因为男性到后面就发现,他没有办法再去这么做了。当女性要求平等的时候,女性不再和男性同盟的时候,女性就不再接受男性的这种性控制,以及这种性别不平等的关系。

    两性都必须认真地去看待这个现象。对女性来讲,一方面女性跳出了这种模式,希望被平等地对待,但另外一方面,女性又的的确确更受那种男性气质的人影响,所以女性也是有张力的。

    对男性来讲也有问题,男性想要跳出这个情感,只是更像男人一样地生活,可是如果没有女性的对照,没有女性的共谋,你怎么可能像男人一样生活呢?你只能像人一样地生活。所以这些都没有了基础。

    所以在一个性越来越平等的世界上,用吉登斯的话讲,即使这种平等还远远没有完成,两种性别都要根本性改变相互的看法和行为,这是放在男女两性面前都有的问题。女性虽然在情感自制方面更有能力,但是女性在经济上依然处在比较贫困的位置;男性在经济上离开家庭,像男人一样生活,但是他在情感上却是比较贫困的。

    生物化学家穆利斯在讲生物学的时候也讲,男性的情感自制性大概只有女性的60%,所以男性在处理情感上,就不像女性一样有一个一贯自制的逻辑体系,他是分裂的。他又需要向妈妈学习,他又要跟妈妈完全不同,他要向妈妈学习情感是怎么处理的,但是他又要像男人一样生活,不能跟妈妈一样,得跟妈妈不一样,所以男性的情感自洽性一直有问题。

    那在这个过程中,异性恋就会出现这样严重的问题。亲密关系的变革不是说自然而然发生的,你会发现正是因为有这种张力,所以它才不断有新的形式去适应这种张力,去解决这些张力。

    五、同性·亲密关系的经验

    吉登斯在书里说,“异性恋是这样,同性恋是不是会好一点?”

    你会发现同性恋也有自己的问题,同性恋依然会面对分工的问题,同性恋依然会面对经济和情感之间的困惑,但是同性恋的的确确在向纯粹关系迈进的时候,有非常积极的一面。

    比如说吉登斯在做女同性恋的性研究的时候就发现,她们的付出和获取更加平等,她们的性欲几乎是基于纯粹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她们的性的反馈,也主要由对方的感受来传递。而不是通过各种成人影片,告诉你男人怎么勇猛,我觉得够勇猛就行了,她们主要通过对方来传递。

    同性恋中的偶发性性接触,其实就是更加多元的性接触,或者不是跟自己配偶发生的性接触,这本书也对于这种性关系进行了更为多元的讨论。

    所以这种性本身可塑性性征的这些各种各样的模式,开始摆脱过去古老的对区别性的、不同性别的性权力的臣服,开始超越了,它开始更注重性实践本身的感受,性实践本身所带来的形式,所给我们的权力。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性的感受,我们双方对于这件事情的感受成为了决定因素。而不是说我们理想中,性关系男的就应该怎么样,女的就应该怎么样。

    那么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这本书其实看上去比较好读,但因为吉登斯本身是做现代性和民主性研究的,所以他一直会有一个宏大叙事,把简单的问题跟整个社会机制的体系连在一起,我希望通过我这样的解读,能让大家看到说,性的变化和爱的变化这两条线其实是一直在并行前进,两者有交融,但又是不同的线。而在背后真正它所贯穿的一个问题,就是性别的问题。无论在性的改变里面,还是在爱与爱情的改变里,两性都是不一样的。

    而吉登斯在书里也讲,虽然我们个体已经发生这样的改变,但是社会制度本身却没有完全改变。他在书里就提到:

    妇女仍然从事生儿育女,主持家务的工作,父权制在社会和经济制度中依然根深蒂固。我们觉得一个好女人,她好像不应该是性感的,一个特别性感的女人,是不是不应该是一个好女人。但是我们在今天新的关系里面,其实这样的观点已经受到了女性的拒绝,很多女性开始要求性别平等的完整的内涵。

    所以吉登斯在最后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些解决方案,大家听听就好,我在现实生活中,真还没看到真正能实现的案例。

    第一种就是契约式的婚姻关系,一种友谊模式建立起来的同伴婚姻。在这种婚姻里面,我们配偶间性交往的程度很低,主要是平等,互相同情,我们就是合伙工作的人。

    另外一种是把婚姻变成一种配偶双方的基地。我们互相之间的情感投入也很少,我们只是男性把婚姻当作一个运作的地方,女性把婚姻当作一个赖以维持生存的手段,还有经济的补充。

    那这些关系他觉得到最后都有可能转化为非常纯粹的关系,就是我们互相都有需要,也有付出。但是这种解决方案,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不是背离了感情,背离了我们人类的本性,也是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整本书你会发现,吉登斯提出的主题正是亲密关系的可能性,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民主的许诺。他认为纯粹关系不仅在性领域,而且在亲子关系、友谊关系,甚至在亲属关系中都会出现,这就表明个人生活的民主化已经成为一切个人生活的隐含的性质,或者说叫底层逻辑。但是这个理想与现实之间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尤其在异性恋关系中,存在这种深刻的张力的根源,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两性之间从心理到经济都有差异,都有落差,都有冲突。

    吉登斯认为我们有助于改造个人行为环境的那些变化,其实已经发生了,它们都已经趋向于民主实质的变化。那么公共领域的民主条件也直接影响到了个人生活的民主化,反过来个人生活的民主化,对更大群体的民主事件也是将有更加意义深远的影响。只是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去协调制度和个人之间发展的不匹配,这是亲密关系所面对的一个重大的挑战。

    在吉登斯的整本书里,表面上谈的是亲密关系,其实他更想讲的是民主本身的改变。从过去整个的治理,从政治来自上而下决定你的生活,变成自下而上的民主生活的改变,整个社会的治理逐渐在发生变化,我们如何去面对这种变化,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是对每个个体提出来的问题。

    但我也想在最后的时候讲,吉登斯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学者,他的很多研究我都会看,尤其我喜欢他关于现代性和自我认同的研究,我觉得他把现代性和个人生活之间的连接讲得非常紧密。但是我还有另外一个很喜欢的学者叫伊娃·易洛斯(Eva Illouz),伊娃·易洛斯认为吉登斯讲的这个纯粹关系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我在这一点上,跟伊娃·易洛斯的观点更接近。

    我认为吉登斯提出的纯粹关系,其实那种完全不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就像我们实现乌托邦一样,其实你在任何一个社会里,都很难去区分经济、物质条件跟你其他情感的关系,这种外部跟内部的完全割裂,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真的能实现,我是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我觉得这本书在看的时候,当然更多是学理讨论,但是对于我们个体来讲,它更重大的意义是看到我们今天生活里面那些矛盾的逻辑体系,我们在性态度上的矛盾,你会发现这种矛盾在今天的社会生活里比比皆是。比如说一方面我们已经意识到了,性本身是两个平等的关系,但是对女性处女情结的存在告诉我们,过去的那种男性和女性之间性的差异的问题,依然紧密存在。

    我们今天的爱情更多还是在走浪漫爱情的模式,而对于个体本身的好奇心,以及建立个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其实依然是缺乏一些实践经验的。但是我们现在已经要求,你爱我是要看到我的独特性了,但是我怎么看到你的独特性,怎么形成链接,这个恰恰是要学的。

    我觉得有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看很多东西?其实就是给我们提供各种思维的视角,让我们在看私人关系的时候,有一个跳出来的框架。当你跟这个人谈恋爱的时候,很多问题不是他有问题,也不是你有问题,而是我们背后的底层逻辑的问题,我们很可能是双标的,我们很可能是矛盾的,我们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找到那一套逻辑自洽的、情感自洽的体系。

    所谓发现自我特别抽象,自我是什么?在我看来,所谓的自我就是我们通过亲密关系也好,通过各种方式也好,找到那个逻辑自洽的那个自我,我们不再双标。

    我一直鼓励所有人不要放弃亲密关系,因为亲密关系恰恰是你自我成长非常重要的途径。你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你的矛盾是什么,你的局限在哪里,你想要的平等到底是怎么样的,这些突破都是自我的成长,同时也是你跟社会形成链接,跟另外一种理念形成链接,非常好的方式。

    我们跟异性谈一场恋爱,我们跟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谈场恋爱,也是在了解另外一种逻辑体系。当我们的世界上,我们的生活里,存在不同的逻辑体系,但我们还都能平衡共处的时候,我们才能拥有更广阔的世界。

    亲密关系和爱情都要打开想象力,这个打开不是叫你去找很多的人,这个打开是去想想看爱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背后底层逻辑到底是怎么样的,我到底在里面是什么样位置,在整个社会里面我们如何去自处,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多读书能找到的答案,这才是我们在这个社会上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广阔,社会能发展得越来越好的进步力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亲密关系的变革 - 草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xsf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