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让进步触手可及

让进步触手可及

作者: 守望童年 | 来源:发表于2018-10-19 22:26 被阅读0次

                  (一)发表激发了写作热情

        《星星周报》创办一个多月以来,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这里不仅是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也是班级故事争鸣的擂台。它已经成为四五班孩子们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每到周五孩子们翘首以盼等待这位老朋友如约而至。

          当一身油墨味的它和孩子们四目相对,美便产生了。

    让进步触手可及

          “发表”让孩子获得了成长。当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认可”便装入了行囊;当自己小小的故事被人分享,“自信”便徜徉于胸;当自己的情绪得到宣泄,“微笑”便常挂脸上。发表让孩子们变得自信,变得开朗,变得更愿意敞开心扉去分享。

          发表也培养了孩子们的读者意识。当他们拿起笔写文章时,脑海中便有了一群假想的读者。不自觉就会思考: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我写这篇文章的目地是什么?当这些问题思考清楚了,作文最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写?)也就解决了,此时的写作也就有了生命力。

          (二)讲评课 提高写作能力

            如果说“发表”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爱写作的树。那么作后指导课则是园艺师,让这棵树在原有的姿态上更加趋于完美。 每一期的报纸,我都认真研读孩子们的作文,比较分析找好切入点和训练点。坚持“小步走,不停留”的原则。

        第一期报纸上的文章,孩子们的文章很短,文中只用叙述性语言把事情简单记录下来,毫无细节可言,甚至连人物对话都没有。针对这个共性问题我设计了一节作后讲评课 ——“作文中的哑巴病。”

        “哦,原来如此。”孩子们连连点头,“人物一开口,字数不发愁。”以后的写作中他们再也不担心自己的文章兔子尾巴长不了。

        第二次习作交上来的字数明显多了很多,可是问题又出来,几乎所有的对话都是一问一答,索然无味。作品里面的人物就像是机器人在应对流程,毫无生机。针对这一问题,我又上了一节作后指导课  ——如何让说话更有艺术(说话句的四种形式)。

        第三次习作中人物语言描写明显生动了很多,孩子们在描写对话时,尝试用了变化了提示语。一个小小的改进,作文能力却前进了一大步。

        解决了人物的语言描写,再研读他们的习作,发现孩子们表达自己想法时,总喜欢用:“我想,我心想”这个句型。结合这个现象,作后指导课内容又出来了 ——心想病。

          我往黑板上一写,有的孩子哈哈大笑了,有的孩子睁大了眼睛:“老师,没搞错吧,我都用了一年多了,而且引以为豪。”

      “来,我先删掉,你再来读读通顺不?意思改变没?”我试探性问他们。

        孩子们慢慢品味着“好像没有影响啊。”

      “对于可有可无的词语,我们一律不用,这是语言的洁净。”我注视着他们。接下来的作文中心理描写“我想病”几乎杜绝了,以后估计还会再犯的,学习何尝不是一个巩固复习的过程呀。

        将近一个半月的报纸发表和每次的作后指导,孩子们的进步不再那么的遥不可及。作后指导课坚持“先写后教,以写定教”的原则。每次上什么内容,都是在研读孩子们这一期的投稿文章后,分析出共性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讲评课。每次的讲评课都是下一次写作的起点,这样有针对性的讲解,让孩子们在爱上写作的同时,也爱上了艺术的表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进步触手可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xtp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