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百花齐放之德国表现主义

百花齐放之德国表现主义

作者: 真晓识 | 来源:发表于2017-05-30 10:55 被阅读32次

    德国在一战中战败,遭遇严重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然而却从战争中涌现出一个强大的电影工业。

    一方面,在于德国政府在1916年禁止绝大多数外国电影而形成的孤立状态,该禁令一直持续到1920年底,国内电影面临最小的竞争。另一方面,战后德国通货膨胀,人们没有存钱的理由,电影相对食品或衣物,更容易购买观看;此外,不理想的外汇汇率,导致进口影片成本过高,制作影片的成本则很低,并能以无可匹敌的价格优势对外出口,对本国电影工业形成助益。

    1920年代,德国电影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其中,又以表现主义运动最为突出。

    奇观电影

    战前,意大利史诗片《暴君焚城录》、《卡比莉亚》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影响到了战后德国的策略,再加上通胀所带来的制作成本的降低,德国能够以更大的预算制作历史奇观片。

    恩斯特·刘别谦是德国最为杰出的历史史诗片导演,代表作有:《真人玩偶》、《木乃伊的眼睛》、《杜巴里夫人》(1919年)、《安娜·博林》,直到1923年被好莱坞聘用。

    室内剧

    在很多方面,室内剧与表现主义电影形成了尖锐的对比。一部室内剧电影集中在几个人物身上并细致地探索他们生活中的危机,它强调缓慢的、能引起共鸣的动作和细节叙述,而不是极端的情感表达。室内剧的氛围来自对少量布景的运用,以及对人物心理而非奇观的关注。室内剧电影的叙事集中于激烈的心理状态,气氛幽闭,结局大多是不幸的,吸引的主要是批评家和高层次的观众。

    代表人物及作品有:鲁普·皮克的《碎片》、《除夕夜》,利奥波德·耶斯纳的《后楼梯》,F.W.茂瑙的《最卑贱的人》,卡尔·德莱叶的《麦克尔》。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麦克尔》,这些作品都由剧作家卡尔·梅育编剧。

    表现主义运动

    1920年2月,罗伯特·维内执导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开启了德国表现主义运动,该片以怪异的布景、夸张的表演表现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眼中的世界。

    受绘画、戏剧等的影响,表现主义的践行者热衷于以极端的扭曲表现内在的情感真实而非外在表面(如《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电影制作者还将这种风格用于表现过去、异国他乡、奇幻、恐怖(如《尼伯龙根之歌》),也用于表达现在,嘲讽现代德国社会的堕落(如《赌徒马布斯博士》)。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制作者以各种不通的方式使用各种各样的媒介表达技巧,如场面调度、剪辑和摄影手法。

    法国印象派最典型的特征在于摄影手法方面,德国表现主义的独特之处则是场面调度的运用。强调单个镜头的构图,与人物形象相关的表现性延伸到了场面调度的每一个方面。表现主义电影有很多融合布景、服装、人物和照明的方法,包括风格化表面(如《泥人哥连出世记》)、对称(如《阿高尔》)、变形和夸张的使用(《如《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以及相似图形的并置(如F.W.茂瑙《诺斯费拉图》、《伪善者》)。

    表现主义运动也催生了惊人的布景,率先使用假透视和模型,以便使所制作的布景看起来更奇异或宏大,如1927年发行并标志着表现主义运动终结的《大都会》。

    “解放的摄影机”是1920年代德国的一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创新,复杂精巧的摄影机运动在德国各大主要电影类型中使用。到1920年代晚期,升降机、吊臂、摇臂、旋转台等各种各样的技巧,将摄影机从三脚架上“解放出来”。

    1927年,受德国文化气候变迁、经济趋于稳定且影片制作预算削减、许多重要表现主义电影创作者(包括美术设计师等)去了好莱坞的等因素的影响,表现主义电影运动以茂瑙的《浮士德》和朗的《大都会》为标志宣告终结。

    新客观派

    1920年代,德国文化气候变迁,很多艺术家从表现主义的扭曲情感专向了现实主义的冷静和社会批评,这也导致了德国新客观派电影的出现。

    新客观派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最为突出的是街道电影。街道电影在1923年随着卡尔·格吕内《街道》的成功出现,G.W.帕布斯特的《没有欢乐的街》是第二部重要的街道电影。

    1920年代晚期,由于德国极端右翼势利对德国整治日渐加强的控制、声音来临的冲击、保守势利对电影工业的更大控制以及更加注重轻快的娱乐等因素,社会现实主义电影成为稀有之物,新客观派衰落。


    《世界电影史》(大卫·波德维尔、克莉丝汀·汤普森著,范倍译)读书笔记。

    参考:第5章 1920年代的德国电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花齐放之德国表现主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xtr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