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活处处有哲学(我与简友和大师的对话)

生活处处有哲学(我与简友和大师的对话)

作者: 悟三分 | 来源:发表于2017-04-03 13:08 被阅读2749次

    为哲思专题《哲思于你》2017年4月1日-2017年4月15日征文活动,我写了一篇文章《哲思征文|我的笔名悟三分其实就是哲学》。文中,有一位简友和一位大师的评论,让我想到很多,也让我大开眼界。生活处处有哲学,我觉得这段评论对话也蕴含着大量的哲思,可供大家讨论。如今很多人不正经看正文,喜欢看评论,尤其是看到评论里的搞笑段子或作者、读者之间对撕更是大呼过瘾。而此文,也许恰好也可满足这部分读者的口味。

    简友MeganChou评论说:

    其实我还不太明白二分法和三分法的区别,因为三分法本质也是考虑各种情况,进行判断怎么是最好的选择,而起码二分法也是这么以这个为考虑前提的,感觉从定义上讲本质一样,区别在于二分法是比较极端的对或者不对,三分法做的事情是一种比较左右逢缘的,既对也不对的一种做法……其中举例感觉比较特殊

    我说:

    “考虑各种情况,进行判断怎么是最好的选择”还是一分法和二分法的思维,因为这时候还有好和不好之分,还有对或不对之分。我们多数人理解世界都会以好坏对错这样简单的维度为前提,我们从小的教育,学校、老师也都是这么教给我们的,当然不能怪他们,因为如果一开始就教孩子三分法的东西,也不太可能会被理解。但是,这造成了许多人成人之后还是以好坏对错来做最终的价值判断。

    三分法已经没有了好坏对错这样简单逻辑的价值判断,而是在当下、站在什么样角度、怎样做比较恰当。它的特点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既承认变化,又接受变化,还顺应变化。是易的智慧,是道的层面,道可道,非常道,有时候我也真觉得很难用语言描述的很清楚~

    简友MeganChou接着说:

    可能我在以二分法的观点在看三分法,这种既对又错,时刻变化的东西,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二分法本身不是也在考虑既对又错,时刻变化吗?如果区别开各种一分法二分法三分法,这个观念本身是不是也在以一个一分法或者二分法在看待事物?

    我回复说:

    您的思考也引发了我很多思考,很有意思。就好像如果“道可道,非常道”是个真命题;但还是要付诸语言和思想去道,那道出来的道,不也成了非常道,成了假命题?当然,就连“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不也是道出来的道,不也成了个假命题?这就是如果A是真的,又会通过A是真的推导出A是假的。那不又成了万事皆空,万法皆空了~

    哈哈,也许我们都是在用二分法的思维来认识这个世界,不然,这个世界会变得越来越“不可知”。但是如果拿二分法的思路去解释三分法的世界观,也许是很难说得清楚的。可能还是需要“悟”吧~非常感谢您哦~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简友MeganChou为人谦和,说:

    您的思考非常深,我知识储备比较少

    我回复说:

    您谦虚了亲,谈不上知识储备,我就是没事喜欢瞎想。您一提,我又会想到更多,真的是有了交流就会想的更深。但有时候想得越深反而越害怕哦~就好像关于世界是“非连续性”的假设。我们99%的日常知识 其实来自于归纳法。归纳法的bug就是 ,无论我们前边的前提有多么正确,最后的结论都不一定正确。可我们是人,不归纳又如何总结知识、传播学问呢?

    简友MeganChou说

    细思极恐

    这时候,大师出现了,说道:

    不要在这胡说八道。《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翻译出来的意思其实就是道这个东西可以表达出来,但不是你们寻常见到的道,要给道一个名字也是可以给出来的,但也不是你们寻常能见到的名字,这三个道字和三个名字都有不同的意义(但我就是不跟你说,自己找去)。

    我说:

    您果然是“大家”,原来这就是您说的“真”。哇~原来《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翻译出来的意思原来是这样的啊?好牛啊~不过,不知道这是谁翻译的呢?是您本人吗?翻译者根据什么翻译的?他为什么会把这句话翻译成这样呢?请问,翻译者是老子本人吗?老子有说过,他的话被翻译成现代文以后,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吗?

    所以您的意思是,您说的翻译过来的就是对的;我们这些有了自己理解,形成了不同的思维和知识宇宙的人,就是错的。我们这些小咖,就不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有了就是胡闹,就不对。哇哦~您真的是大家,我不得不佩服您心胸的开阔与博大~

    简友MeganChou依然很谦和:

    我不知道这个是什么意思,不过我有个认为,很多名著,音乐,古诗词,经典语录,句子~能够经历时间的洗礼,绵延不绝,一个非常重点的是他们赋予了不同时代的人们,甚至跨越种族,给大家不同的思考,感悟,指导未来,享受生活,赋予各种未知和事物各种意义,不管它本来是怎么样的,因为顺应事物发展引申开来,也并不是反对的……

    大师说:

    我不反对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发挥,但是不管你怎么发挥我们都不能忽视忘记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忘记了根本。

    我说:

    看来大师是明白事物本来面目的人,也是知道世界万物之根本的人。大师可否明示我等小辈。您的“本来面目”和“万物根本”是哪里来的呢?是谁的所思和所想呢?他又是以什么为依据、条件或前提假设基础上说的呢?他是否和大师一样,认为自己就是“绝对正确”而别人的思想在他面前是“非本来面目”呢?

    上面的评论是简友MeganChou的评论楼层

    大师有一个单独的评论,楼层,大师说:

    你这个说你的名字含有“易”的智慧,这个“易”是《周易》吗?如果是的话,哈哈哈。

    我说:

    是的,据说还有《连山易》《归藏易》加上《周易》简称“三易”。或者说《易经》的那个“易”也可以。“易”似乎是指一种“元”或“源”或“圆”,可能每个人多多少少会加上自己一些主观的理解,我觉得自己还没能力把它说清楚,不敢造次呀~

    大师回复说:

    你都没读过就敢这样乱理解,给自己套上一层玄奥的外衣,NB啊!我很佩服你们啊,我就做不到。

    我说:

    如果我是“乱理解”,想必您一定是“真理解”;如果我是“套着玄奥外衣”,想必您就是玄奥本人。如果我的是“否”,那看来您的就是“是”。您做为读过的大师,能否撰文教一下我们这些小辈,您认为的“是”什么样子?

    大师说:

    别把聪明当聪明,懒得跟你说了,睡觉了,88。

    我说:

    您看,我从没说过自己聪明,您却说我把聪明当聪明?您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是我聪明,还是您认为我聪明?这是我的问题?还是您的问题呢?您现在说懒得跟我说,那之前为什么又跟我说呢?是想说明什么?还是想向别人证明什么呢?

    在我回复完这段之后,大师在简友MeganChou的楼层里说:

    还是那句话,别把聪明当聪明,我言尽于此。

    我回复说:

    现在我们来串一下,从大师说第一句到现在,您的逻辑是:你发表的观点我认为不对,我认为你LOW逼。我的观点才高明,而我的观点是我在书上看到了别人悟同样东西的另外看法。可当我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的时候,我就告诉你我尽言了,你就是别把聪明当聪明就好了。哇哦~大师就是大师,好牛的逻辑,能够让人一头雾水!让我等小辈真心佩服!

    大师这种想喷谁就喷谁,想说啥就说啥,还“故意”不说清楚的境界,不是我等小辈们能够企及的~佩服佩服~可是这种境界表征出来,似乎和为人所不齿的“网络喷子”很像。有些网络喷子们可能因为现实生活不如意,就是喜欢在网络世界通过踩别人、骂别人来显示自己的高明,给自己心灵上一点慰藉。不过想必这一点大师可能早就想到了,只是大师洒脱,像网络喷子又怎么样呢?大师最后还是大师,我想这可能也是大师的高明之处吧~佩服呀~

    大师说:

    唉,上面我都说了我言尽于此,你却还要纠缠不休,看来今天我不说出个所以然来,不但要惹人耻笑,还要被你戴上“大师”,“网络喷子”,“现实生活不如意者”等等等的帽子了。

    一,首先你这见人就给人戴帽子的习惯可不好,得改改了。不要看见天上挂着个月亮便说,这不就是个月亮嘛,等自己真到了月亮上的时候就认不出是月亮了。

    二,你没有读过没研究过的东西就不要随便拿来用,更不要断章取义。这就跟一只猴子学人吃面条一样,给了他一碗面,结果桌子上没有筷子只有两只铅笔,猴子看见了便把铅笔当筷子用了,咱也不能说猴子错了,因为确实能吃得了面嘛。但是主人看见了,估计得抽这个猴子几鞭子了:老子用来写字的铅笔是你个畜生用来吃面的吗?

    三,关于“道可道”这句话的翻译,后世的所有翻译可能都不完全契合老子的本意,我们要做的是不断探索接近老子的本意。因为老子的本意这个东西一定是有的,他就摆在那里,不可能人说一句话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还郑重其事的记录下来。一个人再怎么聪明,也不可能看一件东西随便望一眼,自己动动脑子就能知道它的本来的,这根本不是用来研究观察事物的正确方法。孔子自己懂周礼,去祭祀的时候还每事必问呢,咱们又能算得上什么?当然,如果你非要认为你的英明神武能比得上孔夫子的勤能补拙的话,那我也没话说。但是孰高孰低,稍微懂的人自然能看得出来。

    我说:

    哦,原来这就是大师口中的“道”,我以为会高深得一般人无法理解。

    1.我才疏学浅,不明白大师说的戴帽子指什么。是指“大师”这个词本身吗?大师以师者之姿态出现,且境界极高,见多识广,我称您为大师不是自然之事?这就好像人们看到街上收保护费的小混混会自然称他们地痞、流氓或无赖是一个道理。

    2.“你没有读过没研究过的东西就不要随便拿来用,更不要断章取义。”我深表认同。按照大师的逻辑,大师不认识我这个人,如何知道我是读过还是没读过?研究过还是没研究过?是大师自己读过、理解和研究出来的内心世界与别人的不同,就说别人没读过吗?我上小学的时候,课本说:其他星球是没有水的,因为没有水,所以没有生命。我问老师:这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怎么能如此肯定?老师告诉我,书上这么说的,你记住背下来就好了,想那么多干啥。后来,新闻里有了很多别的星球上发现水的报道。如果按照大师的逻辑,我当初问老师的那句话,应该是我没读过那个课本喽?引用大师猴子吃面条的例子,大师的逻辑好像是一只猴子学会了吃面条,它发现自己的主人已经不吃面条了,于是它拼命在主人面前显摆自己会吃面条,却被主人抽了几鞭子:畜生就是畜生,以为会吃两口面条自己就牛B了。

    3.“一个人再怎么聪明,也不可能看一件东西随便望一眼,自己动动脑子就能知道它的本来的,这根本不是用来研究观察事物的正确方法。”您的这句话实在经典,可是这世上就是有人自己觉得自己聪明、博学到可以随便望别人的文章一眼,自己动了动脑子,然后断章取义得判断别人是傻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仁者见不仁,不智者见不智。原来“孰高孰低”对您来说这么重要?我觉得您不必纠结,我从一开始就认为您高我低,所以我一直称您为师,向您求教。可直到现在我都有些小失望,我问您的那几个问题,您似乎没有一样可以好好回答的。不过即便如此,我还是敬您为大师。就好像当年的那位小学老师,即便他没有教我太多,只让我记住书上的就行了,我还是敬他为老师。因为我相信,心里有佛,看谁都是佛。心里有屎,看谁都是屎。

    于是,大师直接撰文一篇:http://www.jianshu.com/p/f792d90e38f2

    我看完后,回复:

    大师这种想尽一切办法把别人说成是傻逼的精神令人折服,值得学生我借鉴学习。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按大师的说法,花和叶这么LOW的东西,怎么能观世界呢?就好像一个名字怎么能被说是哲学呢?照大师的意思,“生活处处有哲学”这话也不对。大师的境界已经比佛还高了,我这小辈思维已经难以回到大师那个境界了。

    大师特意撰文,但最后还是反复验证了两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仁者见不仁,不智者见不智。心里有佛,看谁都是佛。心里有屎,看谁都是屎。大师说“是”,无非是要说别人“非”。大师说“高”,无非是想证明别人“低”。是非高低对我来说从不重要,似乎对大师来说真的很重要。

    大师回复道:

    你不就是说人无高低,事无是非吗?要真是那样的话,那这个世界不就是小人的“同而不和”了吗?你也别跟我提“佛”,佛你也不懂。你要真有水平的话,那你也去挑挑我文章里面的毛病。还有,不要叫我“大师”,谁都能听出来你是讽刺我,这样有意思?

    我说:

    大师处处以师者姿态出现,却又说我叫您大师是讽刺?让我有些搞不明白了。大师说我不懂佛,想必大师一定懂佛。请问大师根据什么说我不懂佛呢?大师认为的佛又是什么呢?大师有句很经典的话:“我不懂你说的什么几分法”。哦,原来大师可以在没搞懂一样事物的前提下,就想尽一切办法证明对方LOW啊。这种境界,值得学习。

    大师喜欢挑人文章毛病,我早已没了这个习惯,我从大师的文章中看到了仁与智,引发我的思考,我得到了,进步了,又何必鸡蛋里面挑骨头呢?大师言语中处处体现“高与低”,我从一开始就称您为“您”,您从一开始就称我做“你”,高与低不是一开始就体现了么?

    我从未说大师一句错,大师却处处说我错。我从未说一句大师比我低,大师却处处想证明比我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仁者见不仁,不智者见不智。心里有佛,看谁都是佛。心里有屎,看谁都是屎。”这两句话大师又何必来来回回反复以身验证呢?

    每个人都跳不出自己的那个“思维圈子”。也许,这就是对立和争论的来源。

    以下附整个对话的截图:

    END


    若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请点击“喜欢”;若想获取更多好文,请点击“关注”

    提供思想和方法,节省职场人的试错成本和学习时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活处处有哲学(我与简友和大师的对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yanottx.html